原標題:深度|多款銀行理財淨值突然跳躍,發生了什麼?數萬億資產正式轉軌!別了,僞淨值平滑曲線

一個影響很大的事情,正以一種不那麼高調的姿態發生了——銀行理財資產估值切換正式開始了。

券商中國記者觀察發現,首批低調開啓估值切換的理財產品,定開和封閉產品都有涉及;發行主體不僅涉及大行,還有股份行。不少產品在估值切換當日釋放此前浮盈,使得其淨值有個不小坡度的跳升,順勢推高其成立以來年化收益。

據記者瞭解,目前切換資產估值的產品佔比尚小,各家陸續擇時開始。主要大規模切換會在國慶長假過後,在十月底前完成全量改造。也就是說,進入11月以後,投資者再也看不見那種永遠平滑向上的收益曲線了。他們面對的,將是一條走勢陡峭甚至凌亂的淨值曲線。

這顯然對理財公司的消保團隊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您可能要備好足夠有說服力、又讓人聽得懂的話術,來面對投資者(尤其是老齡投資人)蜂擁而來的疑惑了。

告別平滑曲線,淨值陡然跳躍

觀察理財產品的淨值曲線,是爲數不多的能從產品層面感知到理財產品底層資產估值切換的有效方式。此前在攤餘成本法計價下,資產的溢價或折價是可以平攤到每週或每日的,淨值和收益率是可以人爲地“調節”成很平滑。一旦將底層資產全部轉成市值法估值後,毫無疑問淨值曲線將會變得“陡峭”。

券商中國記者查閱多隻理財產品歷史淨值,發現了一些淨值表現具有共性的產品:

理財公司A在售的一款混合類產品,封閉期爲735天,風險等級R3。9月7日爲其淨值分水嶺,在此之前單位淨值長期保持在1.0000水平線(9月6日爲1.0001),而在當日突然跳漲9個BP到1.0010。9月7日後,該產品淨值開啓震盪模式,每日淨值升降幅1-7個BP不等。甚至一度擊穿之前的淨值橫盤水平線,下探到0.9997,但於9月23日回升到淨值1.0000。

理財公司B在售的一款最低持有期30天定開產品,風險等級爲R2。查閱其淨值歷史表現可見:其9月16日的淨值爲1.0031,較9月15日的1.0024上升7個基點。單日飆升7個基點的表現從未有過,此前的淨值都在0-3個BP間起伏。

理財公司C的一款每18個月定開產品,在代銷行評級R3(內部評級R2)。其在9月22日單位淨值達到0.9993,較上一個交易日(9月17日)上漲7個基點。但就在9月15日之前,其淨值波動幅度一般都僅在0~1個BP,只在16日突然大降8個基點。也就是說,該產品一向波瀾不驚的淨值曲線在9月16日-9月22日(實際只有三個交易日)走出了一個大“深V”。

單位淨值一改此前平穩水平線,在某個時點陡然躍升並進入劇烈波動區間的典型樣板

淨值跳升的理財產品還有若干,在此不再贅述。“正常不可能一天漲這麼多。一般固收的產品,按日單位淨值波動應該是在1BP,那麼每週就是上漲7BP,這樣就能把年化做到3.65%。如果債市波動大一點,那麼也有可能當日會在3個BP淨值的上下波動,這在攤餘法下都算罕見了。像這幾款波動很小,突然一下子淨值飆漲7個點、9個點的,應該可以理解成在切換估值算法。”一名華南理財公司資深投資經理告訴記者。

另外一名股份行理財公司投資經理分析了另外兩種可能性:如果淨值跳漲的產品規模較小,也有可能是靠一筆十年期、三十年期國債波段大賺一把;再就是規模較小的產品遭遇鉅額贖回,贖回費全額計入資產,使得剩餘很小的規模出現淨值跳漲。“總之很少會因爲投資的關係突然漲這麼多。排除上述兩種小概率情況,應該就是在切換估值。而且各家理財配置的倉位不同,我估計切換後最多可能會釋放十幾個BP 。”該股份行理財公司投資經理說。

上述兩位投資經理的分析,驗證了券商中國記者此前採訪的某大型理財公司內部人士的預判。該人士彼時判斷估值切換從短期來看,對於部分存量產品實際構成利好。原因是此前基於牛市,相關產品積累了一定比例的浮盈轉爲市值法其實相當於釋放前期積累的“安全墊”。

綜上,產品估值一改平滑走勢陡然跳升,放在監管要求已使用成本法估值且和期限不匹配的理財產品,必須於10月底前整改成市值法的背景下,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估值切換已經低調開始。

而事實上,記者從當事方即銀行理財公司處也很快得到了對這一結論的驗證。截至目前,包括深圳三家理財公司、滬上兩家理財公司、北京一家國有大行理財公司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他們已經陸續開始對理財估值的切換。其中兩家進一步稱目前已完成切換的只佔少數,大體量將會在國慶假期過後進行切換,全量會在十月末前按監管要求整改完成。

“我預估10月份大體量切換時,當日釋放收益會更高,大概率普遍到10bp以上。”上述股份行理財公司投資經理表示。

收益“十月虛高”,理財消保請注意

當國慶長假結束後,資產估值切換會是一個比現在大陣仗的事情,因爲所涉產品會越來越多。而這些產品的淨值大部分都會在當日或短期內呈現跳升狀態,原因前文已經說過,是因爲年初至今債券市場收益率下行較多,存量債券資產轉爲市值法估值後預計浮盈可觀。

這時候,一個“隱患”,或者說一個難題就接踵而至了——

資產浮盈的短時釋放,意味着相關理財產品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會被推高,而很多理財投資人最喜歡關注的就是這項指標。但超高的收益並不可持續,因爲待所有的資產估值在十月末前整改完後,淨值將再也不能夠被人爲調節,產品年化收益率將會高位回落。

也就是說,進入11月以後,一些衝着十月份良好收益表現來的投資人,很快會發現隨着市場波動,淨值開始變得“不那麼爭氣”。如果有用戶畫像,銀行理財投資客羣大概是市場上風險偏好最低的一幫人,他們中可能有鄉村中辛苦勞作的農民伯伯、有社區裏上了年紀的長輩,他們很難理解爲什麼自己當初看上的APP裏那款收益率不錯的產品,或者是信賴的網點客戶經理推薦的產品,現在收益掉頭向下。

現在,已經有大行理財公司內部人士,對這個潛在情況進行了極其有責任感的思考。“我們作爲從業者,需要給到投資者足夠的風險提示和用戶陪伴。要提醒他們不要看到非常高的‘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就衝進場買買買。當期收益釋放完,11月1日往後的收益就很難很高了。銀行理財的淨值表現真的會波動加劇,而且真的已經不是剛兌了。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該人士呼籲。

加大對投資人的風險提示是銀行和理財公司的必然動作,但怎麼做纔是重點。眼前的問題就是:在切換估值時,究竟需不需要清晰告知投資人?是以官網公告的形式,還是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增加相關說明的形式?

記者查看多家銀行官網,截至目前,僅有浦發銀行在9月10日發佈公告,稱鑑於近期監管規定變化,該行部分理財產品所投資的債券估值方法將發生調整。但該公告較爲簡短,並沒有指出調整涉及的相應產品、整改時間點以及潛在淨值波動影響。也就是說,如果其他銀行和理財公司選擇對淨值切換進行公告,是簡單地告知估值調整這件事,還是要細化到對產品估值的具體影響,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考慮。

此外,券商中國記者翻看了多隻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大部分說明書都會將所投資產按照存款類、債券類固定收益證券、股票、衍生品、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專戶/信託計劃/資管計劃等類型,分別做出估值方式說明。同時載明 “如果產品管理人或產品託管人認爲按以上規定方法不能真實反映理財產品資產公允價值的,經產品管理人和產品託管人協商一致後,可以變更資產價值的確定方式。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監管部門另有規定的,按照監管最新規定執行”的條款。

這些條款保障了管理人更改資產估值方式的合法性,但問題在於如何保障投資人的知情權。

記者查閱的一些產品說明書裏列明瞭產品管理人應當進行臨時報告的情形: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轉換產品運作方式(產品認購期延長;變更投資收益分配事項)、變更投資比例範圍、產品提前成立或提前終止;變更託管人和註冊登記機構等;進行收益分配;調整業績比較基準;對投資週期天數進行調整;遇特殊情況需臨時增加/減少申購開放日;產品成立後調整相關要素。

我們暫時並不知道“估值切換”是否會被認定爲須臨時報告的情形,但相信各家理財公司銷售部門(含消保團隊)一定會和母分行個金條線充分做好準備,最大可能在真淨值化到來的11月份,將投教工作和投資人陪伴工作盡責做好。

涉及估值切換的理財資產規模究竟有多大

記者早在一個月前的報道《銀行理財巨震!六大國有行被召集開會,“揮別”成本法估值,各方緊急制動24小時》就已指出,繼監管要求大行理財產品所投資產不得使用成本法估值後,影響迅速外溢,幾家城商行很快也被傳達了監管意圖。而據財新最新報道,部分股份行也接到了相關口頭通知。

現在記者跟蹤各家理財產品估值表現,可以確定將切換估值的不僅僅是六家大行及其理財子,股份行理財子也已正式入局。這一切說明,要進行估值轉換的主體,是全體理財公司;而最終均須採納市值法計價的資產,高達23.04萬億(截至六月末數據)。

注意,這個口徑是“最終均採納”,而不是“待轉換”。因爲監管的要求是:暫不允許對除未上市企業股權外的資產採用成本法估值。而銀行理財半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銀行理財投向債券類資產19.29萬億元、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 3.75萬億元、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1.17萬億元。除開未上市的企業股權,也就是說剩下的23.04萬億的存量資產,都將被要求使用市值法估值。但現在這23.04萬億存量資產裏,已經有部分(或不在少數)採用了市值法估值,只是我們無法確切知道究竟有多少資產需要轉爲市值法。

一位大行理財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產品中(尤其是定開類)通過公募專戶/券商資管/信託資管計劃持有的以買入成本法計量的資產,包括私募公司債、PPN、ABS、銀行二級資本債、永續債,都需要轉換估值。

天風固定收益團隊指出,25.80萬億理財產品中封閉式產品佔比較低,開放式產品爲主,意味着能夠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用攤餘成本法計量的資產佔比不會太高。封閉式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爲5.48萬億元,佔比21.26%,即使假設封閉式產品均爲滿足攤餘成本法計量的債券資產,其餘需用市值法計量的債券類資產規模至少爲6.3萬億元,即使此前部分公募債已經使用市值法計量,剩餘需要整改的規模預計不小。

總之,這些專業的術語理解下來都在說同一件事情——待轉換估值的資產估計規模不小。

銀行理財,將在十月完全存量資產估值整改後,真正進入“真”淨值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