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長城內外皆故鄉——內蒙古文物菁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衆展出。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內蒙古博物院承辦,是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又一大型文物精品展。展覽位於國家博物館北9展廳,展期3個月。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祖國正北方,東西橫跨近30個經度,在上百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域內,不僅有遼闊壯美的大草原,也有山脈、湖泊、盆地和沙漠戈壁。橫貫東西的長城,見證着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形成了著名的“長城地帶”。長城地帶處於氣候過渡帶,是遊牧和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地帶,也是一條特殊的文化地帶,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族羣的經濟生活是以農業爲主,兼營畜牧、狩獵的混合經濟。距今3500年左右,受乾冷氣候影響,草原地區逐漸形成“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秦漢一統中原,北方匈奴崛起,長達數百年的漢匈戰爭,不僅加速了中國境內的民族融合,也掀起了席捲歐亞的民族大遷徙的序幕。此後,鮮卑自大興安嶺南下,建立了北魏王朝。唐宋時期,突厥、回鶻、契丹先後控制蒙古地區。13世紀,地跨歐亞的蒙古鐵騎,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代,蒙古等草原民族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北方各民族的不斷興替中,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碰撞交流、走向融合,在中華文明中書寫了生機勃勃又多姿絢爛的篇章。

衆多草原民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他們的血脈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他們的文化藝術成爲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長城內外皆故鄉——內蒙古文物菁華展”,通過240多件套精品文物, 以“農牧結合的早期形態”“長城的修建與民族交融”“長城沿線多元文化的交融”三個部分,系統揭示內蒙古地區幾千年來農耕與遊牧文化交流、融合和昇華的歷史脈絡,展現中華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作爲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和國家文化客廳,中國國家博物館高度重視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衷心希望本次展覽能夠引導觀衆瞭解內蒙古地區多民族發展融合的歷史和文化,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脈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展廳先睹爲快】

【展覽信息】

展覽:長城內外皆故鄉——內蒙古文物菁華展

地點:國家博物館北9展廳

開展:2021年9月28日起對公衆展出,展期三個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