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距離“國際著名體育城市”還有多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帆 深圳報道

9月27日,第14屆全國運動會閉幕。在這一屆全運會上,深圳籍選手共爲廣東代表團貢獻了15金13銀21,創造歷史最好成績。其中傳統優勢項目男子籃球強勢依舊,深圳選手佔據了廣東隊大半江山;異軍突起的深圳游泳選手收穫4金;跳水項目拿到2枚金牌,創造了歷史。

近兩年來,“體育”在深圳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強。2020年,深圳成功獲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今年,“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的目標寫進了深圳政府工作報告。最近,深圳最新一期政府公報發佈了《深圳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奮的目標:

到202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市民比例達到40%,市民體質合格率達到92%,全民健身各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到2025年,體育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體育服務業佔體育產業比重顯著提高,成爲推動我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到2022年,人均體育消費支出達到3500元;到2025年,廣大市民健身熱情得到充分激發,多樣化體育消費需求得到較好滿足,體育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度進一步提升。

一個城市必然需要一種精神,而體育是傳承、宣揚這種精神最好的平臺之一。在幾年前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深圳前副市長唐傑表示,越是有創新精神的城市,馬拉松跑者越多,深圳就是一個典型。

未來,“國際著名體育城市”或許將成爲深圳的又一個標籤。 

“不排除深圳未來申報舉辦奧運會”

如何迅速提升一座城市的國際影響力?辦一場國際級的賽事或活動或許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深圳已經迎來了這樣的機遇。

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印發,其中提到,推動更多國際組織和機構落戶深圳。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

《意見》起草的直接參與者、深圳市委政研室改革辦副主任孫華明曾對這一段的表述解讀稱,在這一設想下也不排除深圳未來申報舉辦奧運會,或者是承辦足球世界盃等國際頂尖的體育賽事。

圍繞頂尖體育賽事,此次的《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包括:

探索通過多種方式建設與國際著名體育城市相匹配、更大容量、可承接世界頂級賽事的專業足球場地;

探索優化國際體育賽事報批流程,爭取深圳直接向國家體育總局申報權限和對連續多年舉辦的賽事一次批多屆的政策;

完善“政府引導、企業辦賽、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辦賽模式,提升深圳馬拉松、中國杯帆船賽、WTA年終總決賽、國際田聯鑽石聯賽深圳站等賽事辦賽水平;

引進更多契合城市定位和特質的高端賽事,力爭每年舉辦30場以上國際體育賽事等。

在大型體育賽事的組織、舉辦方面,深圳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

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深圳舉辦,這是由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辦、面向全球大學生、規模僅次於奧運會的世界綜合性運動會,有着“小奧運會”之稱。今年1月,中國國家田徑隊深圳龍崗訓練基地在深圳大運中心簽約揭牌,而從去年11月開始,蘇炳添、謝震業等20多名國家田徑隊短、跨項目運動員就已來到龍崗開展封閉式集訓。

2013年,深圳國際馬拉松開始舉辦。根據第三方機構的測評,“深馬”的賽事專業度、影響力等已經位居全國前列。

2019年起,WTA年終總決賽開始落戶深圳,舉辦權爲10年。WTA年終總決賽是由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聯合會設立,每年10月舉辦的全球頂級女子網球職業賽事之一。深圳憑藉着獨特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網球氛圍等從與聖彼得堡、布拉格、曼徹斯特等世界名城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了新一輪的承辦權。

從賽事場館的建設,到城市配套設施的完善,從辦賽經驗的積累,再到賽後場館的持續運營,深圳一直在持續進步,並且已經有了充足的底氣,向着更多國際級體育賽事發起衝擊。

2025年,體育產業發展實力位居全國領先水平

很大程度上,體育賽事是體育產業的核心產品。如何在“政府辦賽”外,尋找到新的路徑,深圳也早有探索。

2015年深圳引進NBA稱得上是一個“得意之作”,當時,考慮到經濟效益,上千萬的花費曾引起不小的爭議,後來,政府方面拿了1/3的經費,剩下的則由承辦企業募集。

近2萬張票開售就一搶而光。當年10月12日,黃蜂和快船兩支球隊的首場比賽在大運中心舉行,當邁克爾·喬丹以黃蜂隊老闆身份現身場館時,深圳儼然颳起了狂熱的籃球旋風,既聚了人氣,也聚了“財氣”。

深圳龍崗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人員總結經驗稱,“其實主要經驗就是一條,利用好市場化,政府就可以‘花小錢,辦大事’。政府最多是搭一個臺,掃平障礙,讓來辦賽事的組織方感到環境很寬鬆,服務很到位。”

藉助這一模式,深圳將高端體育賽事拓展至一系列大衆項目,包括半程馬拉松、彩色跑、熒光夜跑等。

而通過賽事、活動提升影響力和聚集人氣後,體育產業鏈可以延伸至一系列的賽事服務、體育旅遊、體育製造等。

過去一年裏,深圳在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方面動作頻頻:舉辦了首屆體育消費節;組織兩批次體育產業專項資金扶持項目申報,扶持52個項目,下發扶持資金1.824億元;組織開展體育產業園區和基地申報,評定1家體育產業示範園區、17家體育產業示範單位和8個體育產業示範項目;已有17家職業體育俱樂部進駐深圳;2020年,深圳體育產業總產出達1060億元,體育產業創造增加值415億元。

就在不久前,深圳中塞女排俱樂部已經通過中國排球超級聯賽的准入審覈,將參加2021-2022賽季的排超聯賽。深圳中塞女排的成立,將填補深圳目前沒有高級別職業女排俱樂部的空白,深圳的職業體育俱樂部數量將擴充至18家。

在未來的體育產業發展思路方面,深圳擅用新經濟的思維,創新融合“體育+”新業態。

《實施方案》提出,探索體醫融合,在健康體檢中探索增加體測(健康體適能)項目,爲居民健康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數據支持;促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AR、VR等新技術在體育產業的應用創新;鼓勵體育消費業態創新,發展新興時尚體育項目等。

當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充分挖掘體育消費潛力正是其中一個重要抓手。而深圳又是全國最年輕的大城市,人口活力將爲體育消費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

過去40餘年間,市場化、創新、年輕、開放,塑造和成就了深圳,在頂層設計的助力下,這些特點也將促進深圳成爲一座“體育之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