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

国庆花坛正式亮相

天安门广场中心的“祝福祖国”主题花坛

以及长安街沿线的10座立体花坛

成为备受市民和各地游客青睐的“打卡点”

这一天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记者李莲

又一次见证了“大花篮”的吊装全过程

今年是她报道国庆花坛的第16年

从2006年到2021年

李莲在天安门广场度过了

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看到、听到了一个又一个

花坛背后鲜为人知的初心故事

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是从哪年开始摆放的?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答案是:1986年!

那一年的景观名为“天安丽日”

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

20年后的2006年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莲

成为园林绿化口的跑口记者

第一次开始了对国庆花坛的报道

“为了那次报道我找了很多资料

1986年的花坛还是‘五饼式’

中间一个花芯

周围是椭圆形的花瓣

我专门采访了一位从1986年起

就给国庆花坛提供花卉支持的专家王茂春

他当时是丰台花乡草桥村的党支部书记

跟我讲了很多选花、摆花的故事

这期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还荣获了北京新闻奖”

为了做出让观众爱看的报道

李莲认真学习、梳理了2006年之前

国庆花坛的演变

“1999年

国庆花坛实现了从绿色雕塑

向立体花坛的转变”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

李莲在采访国庆花坛总设计师

蓝海浪时知道了答案

“他说这种转变是因为

1999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

第一次在中国昆明举办

他们去昆明参观

看到了世界各地的花卉

光菊花就有几百种

很多新优品种都是第一次见到

通过这次园博会

他们学到了立体喷灌、穴盘苗等新技术

引进了很多新的花卉

这是立体花坛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2000年的国庆花坛

再之后

李莲亲眼见证了国庆花坛的变化

“我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

天安门广场的大花篮叫‘普天同庆’

如意型的花坛特别美

2013年

为厉行节俭

国庆花坛瘦身了

没有用那么多花

改成了中心花坛

大花篮的花从鲜花变成了仿真花

开始传递节约环保理念

如今的‘大花篮’用的还是

2013年、2014年‘大花篮’的钢骨架

今年是建党百年

‘大花篮’里的红梅、山丹丹和向日葵

都是首次使用

象征着红心向党、奋勇拼搏”

一年又一年

李莲和国庆花坛留下了

一张又一张合影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20年

在这些照片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苦付出

“我连续10年

每年9月15日凌晨

都会在天安门广场拍国庆花坛进场

头天夜里10点多到

一直拍到第二天早上5点左右

等到9月25日凌晨

又去天安门广场拍花篮吊装

同样是从头天夜里拍到第二天早上”

2018年,李莲在天安门广场拍摄国庆大花篮吊装过程

9月末的北京

夜晚的气温已经很低

李莲裹紧外套

在露天的广场彻夜不眠

“早些年有硬纸板

可以垫在地上坐一坐

后来升级为小马扎

长时间站立会静脉曲张

就插空坐在那儿歇一歇”

身体虽然坐在了马扎上

但李莲的眼睛一直盯着吊装现场

心里一直想着镜头画面

一旦出现吊装节点

就会马上跑过去采访专家

并随时和摄像配合

录下现场最真实的同期声

2013年(左图)、2019年(右图)国庆大花篮吊装之夜,李莲在天安门广场采访

等到凌晨大花篮吊装完毕

她马上赶回北京广播电视台

抢发早7点播出的《北京您早》头条新闻

发完新闻吃两口早饭

又返回天安门广场

继续进行白天花坛亮相

游人打卡拍照的采访拍摄

为了从不同角度呈现花坛的全景

李莲会和摄像一起

登上50-80米高的高架车

“第一次上去应该是2013年

后来就年年都上去

其实每次上去还是挺害怕的

一根特别细的杆撑着

上面只能站两个人

风一吹感觉直晃悠

而且没有安全带

每次都是一只手死死地攥着栏杆

一只手紧紧地拽着摄像的衣角

怕他万一晃动一下

机器再出问题”

2017年,李莲和摄像一起在高架车上拍摄国庆花坛

从高架车上拍完下来

李莲又要赶回台里

抢发午间播出的《特别关注》

发完新闻吃两口午饭

再赶到长安街沿线拍摄10座立体花坛

然后再回台里做片子发《北京新闻》

“这就是我每年9月25日这一天的报道

我希望每条新闻都有新内容

让观众看到每一次的进度和变化”

直到《北京新闻》播完

李莲当天的工作才终于顺利完成

开车回到家

一天一夜没合眼的她

脸也不洗 倒头就睡

16年来

李莲早已习惯了这种忙碌

在她看来

那些为国庆花坛付出数十年的专家们

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国庆花坛的设计过程涉及到各领域专家

不仅是园艺师

还有水电专家、结构师、花卉育苗专家

甚至是数学专家

国庆花坛总设计师蓝海浪

与被称为机械臂插花第一人的李海波

是一对黄金搭档

一干就是20多年

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副经理商岩

我2006年刚认识他时还是白白净净的

一年年干下来

脸晒黑了

皱纹也长出来了

吊装现场哪儿缺人他都能顶上去

是一颗‘万能螺丝钉’

我第一次拍国庆花坛时

采访过的老书记王茂春

为了让花卉的颜色更鲜艳更准确

亲自带着科研团队去组培室

培育出介于红艳粉和微粉之间的粉色花卉

如今他已经65岁了

依然在种花、供花

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2016年的国庆花坛

每一年国庆花坛亮相后

设计师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

“他们在不同角度拍着照片

蹲下身子仰视拍

站直身子平视拍

在高架车上航拍

要保证无论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还是开车行驶在长安街上

甚至是坐飞机经过天安门上空

看到的国庆花坛都是赏心悦目的

360度无死角

哪怕有一点点瑕疵

就要马上进行调整

游客们的每一句评价

对他们来说都十分重要

设计师曾听见一个游客说

大花篮里的花果有点假

他觉得心里特别难受

我说这只是个别人的看法

我采访的游客都说特别好

他却说既然有游客反映了

第二年做国庆大花篮就要想办法

让那些花和果看起来更逼真

篮子里的桃子不做成亮的了

要做成毛绒绒的

他们真的是拿老百姓的话特别当回事”

将百姓装在心里的设计师

设计出的花坛怎能不赢得百姓的喜爱?

李莲每年采访到天安门广场

和国庆花坛合影留念的游客

都会被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所感染

“我采访的游客很多都是从外地专门赶来的

今年采访的两位游客

一位来自山东 一位来自山西

9月24日来到北京

9月25日一大早就来广场拍照

他们说年年都来看花坛拍花坛

觉得北京越来越好

生活也越来越好”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花不同

这是李莲16年报道国庆花坛的感受

其实不同的何止是花

更是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么多年来

国庆花坛每年都有新技术、新理念

外型和花卉每年都在变

这些变化展示着园林绿化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这么多年来

国庆花坛从烘托节日气氛到表情达意

歌颂祖国、祝福祖国的主题没有变

永远都不忘初心

这些花坛就像一串串脚印

记录着祖国发展的步伐

见证着人民美好的生活

每年国庆节看着这些美丽的花坛

每个人的心里都亮堂堂的”

十一将至

花开似锦

让我们一起

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祝福人民:幸福安康!

作者:程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