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60萬騎手疑似“被個體戶”?外賣平臺豈能當甩手掌櫃

平臺卸下了用人單位的法律責任,外賣騎手卻陷入不受法律保護的局面,這無疑偏離了平臺經濟發展的初衷。

近日,北京致誠農民工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發佈《外賣平臺用工模式法律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平臺在不斷演進騎手的用工模式,甚至出現160萬騎手疑似註冊爲個體工商戶的用工形式,以此脫離勞動法的保護。而司法判決結果顯示,如今外賣平臺與外賣騎手的勞動關係認定率在1%以下。

根據報告,外賣平臺用工模式不斷演進,從直接招募騎手,慢慢改爲將騎手外包給一些衆包服務公司進行管理,以此來規避風險,壓縮成本。由此導致,外賣騎手雖然穿着外賣平臺的工服,爲平臺跑腿,但和平臺沒有勞動關係。而在靈活的用工模式下,由於找不到單位,找不到法律意義上的僱主,他們沒有社保,一旦發生工傷等問題,維權十分困難。

遊離在勞動法保護之外的騎手,數量是否高達160萬,現在還很難確定。但毋庸置疑,從傳統的直接僱傭,到衆包模式,再到註冊成個體工商戶,於平臺而言,這是一個風險和法律責任不斷切割轉移的過程,外賣騎手自己要承擔的風險在加大,換來的是平臺的責任在減輕。

爲了避免外賣騎手的權益受損,近段時間以來,多部門幾次發文。比如7月發佈的《關於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專門提到,督促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單位爲建立勞動關係的外賣送餐員參加社會保險,支持其他外賣送餐員參加社會保險,按照國家規定參加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平臺應該意識到,外賣騎手背後的用工模式亂象,是粗放無序競爭的體現,這種無限壓縮成本的做法,註定難以持續。長遠來看,充分保障外賣騎手的合法勞動權益,探索出符合平臺經濟特徵的用工模式,讓他們告別維權難的困境,平臺經濟才能走得更遠。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