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代表、委員建議“分類”“減量”兩手抓兩手硬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周元春)2020年深圳市每天產生垃圾2.9萬噸,2021年則增加爲每天3.4萬噸。在9日舉行的“委員議事廳”上,代表、委員們提出,深圳實施強制垃圾分類一年來,雖然垃圾分類有成效,但是垃圾總量仍在增加的現象值得關注,並建議“分類”和“減量”應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垃圾分類行爲納入徵信懲戒框架

活動中,代表委員們提出,目前,我市仍存在垃圾分類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比如城中村、寫字樓等公共場所垃圾分類工作相對較差等,同時,部分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也有待提升。

長期關注垃圾分類問題的市人大代表肖幼美建議,將垃圾分類的工作與信用體系掛鉤:“可以把個人垃圾分類行爲納入到徵信懲戒框架,讓違約的人、失信的人爲此付出代價。”同時, 她建議,應當完善對對市、區各級政府和基層單位都納入績效考覈,從而提升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建立企業回收系統促垃圾“減量”

“‘分類’和‘減量’應當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市政協委員、民革市委常委、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王雪說。

如何更有力地推動垃圾減量?肖幼美提出,要探索垃圾分類按量收費制度。她認爲,應該以開始家庭垃圾賬戶,隨袋徵收,通過經濟槓桿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

王雪則認爲,除了倡導市民個人積極開展垃圾減量行動,深圳還應通過立法讓生產廠家承擔起垃圾減量的社會責任——能夠回收的包裝、零部件都必須回收,比如飲料瓶、電動車電池等。

科技賦能讓垃圾分類更便捷可溯源

拿出手機掃一掃,AI識別垃圾分類功能讓居民不用爲垃圾分類而煩惱;把垃圾投入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居民將獲得相應積分並轉入手機微信錢包……活動中,代表、委員們認爲可以充分利用科技賦能,把垃圾分類做細做實。

鹽田區政協委員、深圳大梅沙雅蘭酒店市場營業部總監郭微提出,可引入智能垃圾分揀站,通過紅外感應、機械手等設備實現廚餘垃圾整包投放、免手動破袋等功能,或引入垃圾分類聲光報警系統,工作人員可通過攝像頭和對講機遠程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讓垃圾分類更便捷。她還建議,可以在垃圾投放點安裝AI人臉識別裝置、居民投放垃圾可實現在線溯源,長時間正確投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禮品,形成人人蔘與的良好氛圍,逐步養成分類習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