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快來看深圳生物多樣性之美

■ 深圳特區報記者 竇延文

昨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美麗的昆明隆重開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中國館線上展”同日上線,深圳網絡虛擬展館同步上線。

赴“春城之邀”。深圳通過此次大會展示生態環境保護進程和成就,世界通過這一窗口看見深圳生物多樣性之美。

紅樹林水岸萬鳥齊飛,華僑城溼地豹貓潛行。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深圳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始終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並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交出一份亮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答卷。

生態環境系統質量穩中向好

爲動物讓路!在連接深圳大鵬新區和南澳的坪西公路上,橫跨着一條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廊道,這是專門爲野生動物來往修建的一條生態走廊。佈設在這裏的32臺紅外相機多次記錄了豹貓、野豬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的活動。

作爲一個實際人口超過2000萬、GDP超過2.7萬億元的超大型城市,面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源空間趨緊、環境污染和人口壓力等問題,深圳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狀況穩步提升。自2010年起,深圳連續10年的生態環境狀況級別爲優或良,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維持在健康水平。

推窗見綠,出門見園。2020年,全市森林面積7.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9.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4%。全市公園綠地面積持續增加,成爲“千園之城”。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全市310條河流水質全面提升,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成爲全國水環境改善最明顯的城市之一。

藍天白雲,城市名片。全市灰霾天數從2004年的187天下降至2020年的3天,PM2.5平均濃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趨近全球先進城市水平。今年上半年,在168個重點城市中深圳空氣質量排名全國第6。

生態空間格局持續優化

早在2005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基本生態控制線概念,並在國土開發空間極度緊張的情況下,將市域面積近50%納入控制保護範圍,佈設起有法律效力的生態資源保護安全網。

自然保護地體系日趨完善。截至2020年,全市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5處,總面積494.43平方公里,佔轄區面積的24.75%,提前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中“2020年17%的陸域面積納入保護”的目標。

從保護地類別來看,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5個、自然公園20個;從保護地級別來看,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地5個、省級自然保護地1個、市級自然保護地20個及區級自然保護地2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深圳建立的自然保護地,基本覆蓋全市最核心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不僅擁有國內少有的鄰近市區,以山海湖一體、景城相融、縱覽深港爲景觀特色,以生態與風景資源保護、科普科研、休閒觀光爲主要功能的城市風景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梧桐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更擁有全國唯一處在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物種保護體系日益完善

今年2月的一天,一位攝影愛好者在深圳灣拍攝到上萬只鸕鷀成羣覓食的壯美畫面,“藍天下,上萬雙翅膀扇動的聲音,實在太震撼!”

在創造經濟發展奇蹟的同時,深圳保有了豐富的區域生物多樣性。

目前已記錄有約2500種本土野生脊椎動物與維管植物,包括仙湖蘇鐵、桫欏、紫紋兜蘭、珊瑚菜、黑臉琵鷺、中華穿山甲、唐魚、蟒蛇、虎紋蛙、獼猴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09種,及香港馬兜鈴、廣東隔距蘭、華南馬鞍樹、濱海槭、小果柿、香港瘰螈、深圳後棱蛇、短肢角蟾、香港黑叉尾鬥魚等特有物種75種。

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說了算!儘管深圳面積僅爲全國的五千分之一,但在深圳已發現的鳥種是全國已發現鳥種的四分之一。

完成中國政府主導的首次“植物迴歸”

德保蘇鐵是自然界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自1997年在廣西德保被發現後,其數量一度劇減不足800株。

爲保護這一珍稀物種,國家林業局啓動“德保蘇鐵迴歸自然項目”。2008年,500株在深圳培育成功的德保蘇鐵重返德保定植,完成中國政府主導的首次“植物迴歸”。2012年,深圳市又完成了珍稀瀕危物種——紫紋兜蘭迴歸自然的項目。

種質資源保護能力不斷提升。2002年深圳成立國家蘇鐵種質資源保護中心,收集全球各類蘇鐵類植物種質資源共計3科10屬240餘種,包括中國蘇鐵屬植物近200個居羣2000多份分子材料。

2006年深圳成立全國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收集保存蘭科植物1500餘種、種質資源2萬多份、活體植株超過140多萬株、館藏臘葉標本400多份、影像照20多萬張,完成世界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蘇鐵和蘭科中心均成爲國內遷地保存專類植物最多的單位。

生物基因庫建設逐步完善。2015年深圳獲批籌建全國首個國家級基因庫“深圳國家基因庫”,建成全球首個數字化生態型植物園。

培植馴化技術多樣發展。深圳順利開展種質資源評價和種質馴化,成功馴化了杜鵑花、山茶花、紅樹植物、桂花、滿天星等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的植物資源。

生物多樣,豐富多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讓城市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環境更優美!深圳將一如既往地積極行動,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天藍水秀、現代宜居”將成爲美麗深圳的生動寫照。

(深圳特區報昆明10月11日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