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每年糧食全產業鏈總耗損率約12%,總量在700億斤左右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但目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增產難度增大與損失浪費嚴重並存的現象。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10月14日,“世界糧食日-節糧減損我們在行動”主題活動舉行。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雜糧分會理事長、首農食品集團董事長王振忠在活動上表示,我國糧食流通環節損失浪費驚人,有專家估算,我國現在每年糧食全產業鏈總耗損率約12%,糧食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流通環節損失損耗的糧食大約700億斤,佔全年糧食總產量的5%左右。

王振忠說,管理方式粗放、消費心理不科學和節儉意識淡薄,是造成糧食損失浪費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增產難度增大與損失浪費嚴重並存現象。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複雜多變、國際糧食市場不確定性增加,以及國內糧食供需長期緊平衡的態勢下,我們要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須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增產與減損並舉。“可以說,節糧減損等同於糧食增產,是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良田’。”

近幾年,國家針對糧食流通環節,在全國糧食行業持續開展了優質糧食工程、農戶科學儲糧、“糧安工程”建設規劃、“智慧糧庫”建設、原糧“四散”運輸、“糧食適度加工”以及制止“餐飲浪費”等節糧減損專項行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據介紹,節糧減損已經成爲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節糧減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明確提出開展糧食節約行動。4月15日開始實施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對從事糧食收購、運輸、加工的經營主體節糧減損做出專門規範,爲依法節糧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撐,標誌着我國節糧減損進入依法治理新階段。

活動上,北京市糧食行業協會會長宋春伶還宣讀了倡議書,倡議糧食行業要發揚“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優良傳統,將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到糧食產業全過程,確保顆粒歸倉、高效產出。積極服務“優質糧食工程”,深入實施“綠色倉儲等六大提升行動”;推動“產購儲加銷”等環節有機融合、有效銜接,實現產後全過程、系統化節糧減損;懲戒鋪張浪費、褒獎節糧減損,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