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救市聲漸起,多專家:樓市目前沒有整體“救市”的必要性

展望四季度的調控政策,將繼續落實地方主體責任,保持政策端的持續性和微調可控,大概率沒有整體觸底反彈的可能性。

以哈爾濱爲代表的城市,主動發佈性質明確的“救市”政策,加深了業界對調控轉向的觀望。

在調控政策和個貸規模雙雙收緊之下,三季度以來,全國新房、二手房市場熱度下滑,呈量價雙雙回落態勢;從房企表現來看,近月來,頭部企業債務危機頻發,銷售和融資遇冷,二次“土拍”中“未拍先冷”的情境頻現;從政策層面來看,限漲令和限跌令並行,堵住了熱點城市炒作房價和三四線城市房企依靠加快銷售回籠現金流的路徑,市場觀望心態加重。

進入四季度,樓市會怎麼走,調控方向會有變化嗎?

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人大國發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況偉大、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璐、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中心執行院長陳晟等多位專家學者,他們普遍認爲,當前市場情緒較市場實際走勢更爲悲觀,房地產市場仍總體維持平穩和韌性,並沒有整體“救市”的必要性。展望四季度的調控政策,將繼續貫徹“房住不炒”,落實地方主體責任,保持政策端的持續性和微調可控,大概率沒有整體觸底反彈的可能性。

問題一:房地產行業陷入“至暗時刻”?

對於託市、救市的預判,大都起於業界對房地產行業陷入週期跌宕“谷底”的判斷。

自去年年底以來,全國樓市的轉暖過早和樓市過暖現象,導致了今年房地產調控全面加碼加力。伴隨調控效果不斷顯現,樓市迅速轉涼。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3月以來,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連續6個月下降,到8月已降至100.85的年內最低點。

“造成當前房地產市場悲觀情緒主要是房地產金融審慎監管發力導致個別房地產企業債務違約和經營困難,再加上房地產市場較大的存量風險和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稱。

近月來,頭部房企爆發的負面新聞明顯加劇了市場的悲觀情緒。倪鵬飛稱,這類負面消息對於金融機構、投資者、房企以及購房者各市場主體產生了連鎖的“收縮反應”,客觀上起到甚至放大了政策傳導的威力和效果。

不過,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前我國房地產企業的風險總體可控,頭部企業出問題,並不意味着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沒有發展空間了。“但政府需要將重點放在防止房地產企業的風險在業內‘傳染’和向其他一些產業的擴散上面,高度警惕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

人大國發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況偉大進一步告訴第一財經,當前,房地產市場雖進入週期性低點,但樓市基本面沒有改變,局部地區的樓市過冷和過熱的現象,微觀可調,並沒有上升到如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等引發的全面性、系統性風險程度。

“在‘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相關樓市政策經過多個住房週期的實踐,發展到相對成熟有效的狀態。基於住房消費和投資的雙重屬性,過分看衰樓市的悲觀態度從長期看是不可取的。”況偉大稱。

從庫存消化週期來看,克而瑞的數據顯示,百城庫存週期由2021年7月末的11.84個月上漲至8月的12.99個月,三四線成的去化週期爲14.73個月,各類城市在售庫存消化週期起伏變動不大,且都低於18個月的警戒線。

問題二:樓市政策分化,調控見效了嗎?

面對分化的樓市,政策分化成爲地方政府貫徹“一城一策”的必然。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璐告訴第一財經,當前的樓市調控政策不僅需要“因城施策”,甚至需要在同一個城市內部“因區施策”,這樣方可應對不同城市、區域間,樓市走勢分化加劇的現狀,進而更有成效的實現精細化市場管理,從而避免“一刀切”。

地方樓市房價居高不下和量價齊跌的現象並現,反映到樓市政策上,表現爲一二線城市繼續從嚴“限漲令”,而弱三四線城市則紛紛祭出“限跌令”。進入十月,哈爾濱主動發佈性質明確的“救市”政策,而在珠三角的熱點城市東莞,二手房指導價繼續從嚴。

但在賈康看來,一味用非市場化手段管控房地產市場治標不治本,反而會加劇矛盾。“一個地方轄區內的房價漲跌不應成爲判斷一個地方政府調控是否有力的背景板。由於樓市分化,單從房價漲跌情況是無法全面瞭解真實的市場成交價格和本應形成的交易數量。”

他表示,爲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問題,仍需從土地、住房、融資、稅收等基礎性制度建設上動真格。

問題三:救市聲漸起,樓市調控會轉向嗎?

進入四季度,跌入週期性谷底的樓市是否會觸底反彈、不斷加碼的樓市政策是否會微調鬆綁,成爲業界關切。

倪鵬飛稱,依照往年經驗,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存在着每年一輪的季度週期,主要由於房價表現及短期調控力度調整所致,一般表現爲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變化。但在今年樓市調控提前加碼加力的背景下,樓市的降溫現象提前於今夏出現,預計在秋季房地產市場會繼續下行變冷。

倪鵬飛預計,由於今年的特殊情況,在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下,樓市的季節性轉暖可能提前到冬季。考慮其他影響因素,今年冬季或明年初春樓市下行的節奏也有可能會放緩。

相較於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多地鬆綁樓市的政策,屢屢上演“一日遊”。但10月9日哈爾濱出臺的十六條新政並未被叫停,反而在兩日後,引起寧波市奉化區效仿,跟進其“發放購房補貼”的做法。

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中心執行院長陳晟對第一財經分析稱,此類出臺託底政策的城市多面臨人口流出、產業萎縮,庫存消化週期慢等問題,即便調控略有鬆綁,提振當地樓市的效應也有限,市場預期還將處於相對低位,難言樓市轉暖。

進入四季度後,其他壓力較大的三四線城市也會效仿上述城市,出臺類似的“救市”政策嗎?

在況偉大看來,供給端紓困類、需求端補貼類政策能不能用、何時去用、有沒有執行能力都還需要地方政府審慎評估,預計多城市跟進的可能性不大。

“從供給側而言,房企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風險管理,實現風險可控,當前行業正處於優勝劣汰的陣痛期,不需要行政力量過多幹涉;從需求側而言,大部分城市都沒有到樓市崩盤需要‘救市’的階段。此外,地方政府的樓市政策需保持連貫性和可持續性,而非跟着市場預判走,短期內連續地調整。”況偉大稱。

就全國樓市而言,受訪專家普遍認爲,接下來,樓市調控整體上或將不會繼續收緊,但大概率也不會出現鬆動。

問題四:土拍遇冷、地方財政承壓,樓市政策應如何應對?

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最近,受融資端收緊、銷售回款路徑不暢等因素影響,房企在正在進行的二次“土拍”中普遍積極性不高、土地流拍現象時有發生。

穆迪報告顯示,在已經進行了第二輪集中供地的城市中,超過半數的土地拍賣被取消、改期或流拍。在成交地塊中,四分之三的地塊沒有任何溢價。

對此,賈康表示,當前“土拍”遇冷,或是一個階段性、短期的現象。從長期來看,伴隨中國城鎮化的高速推進,新的地塊要不斷入市,以滿足實際生活中經濟社會發展所要求的土地供給。

“沒有必要在這方面過分悲觀,進而影響對整體房地產市場、土地市場客觀上仍具備的長期成長性的判斷。”賈康稱。

不過,多名受訪專家指出,二次“土拍”中的流拍現象,應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陳晟稱,在二次“土拍”中,流拍現象時有發生,這既與房企主動行爲有關,也與溢價率、房企拿地銷售比等限制有關,還與金融市場對房地產的支持力度不夠有關,而這些問題都是三次“土拍”前,政府需要提前做出調整的。

展望第三輪集中供地,賈康認爲,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從供給側的制度優化與管理優化角度,去考慮如何形成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供給,穩定和優化相關的投資與公衆預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