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套深港合作再迎大動作:近15萬平方米空間改造,18個科研項目簽約入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帆 深圳報道  粵港澳大灣區內重要的深港合作平臺河套,迎來了新的大動作。

10月14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園區開園暨項目簽約入駐活動在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舉行,15萬平方米科研新空間開放運營、啓動改造,18個重大科研項目平臺集中籤約、啓動入駐。

15萬平米的科研新空間包括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國資國企產業創新中心、“灣區芯谷”集成電路產業園核心啓動樓四大園區。

其中,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是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管理合作區深圳園區的部分物業空間,讓有意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業務的香港初創企業、中小型企業以及領先科技公司先行落戶深圳,這是深港合作的新升級、新突破。

18個重大項目平臺集中籤約

在集中籤約入駐活動上,西門子能源深圳創新中心、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未來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元戎啓行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和項目宣佈正式啓動,深港澳芯片聯合研究院、意法半導體全球封測創新中心、平安人工智能深港創新中心、深圳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中心等9家項目集中籤約、正式落戶合作區。

這一批項目不乏業界矚目的“明星項目”,頗具“香港及國際元素”,晶泰科技、元戎啓行、未來機器人等企業均是由香港及海歸創業團隊創辦的“獨角獸”企業。

其中,深圳晶泰科技是一家以計算驅動創新的藥物研發科技公司,公司首席科學家張佩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入駐產業園的主要原因正是被福田區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所吸引,尤其是生物醫藥產業園可與周邊藥品和器械的品種公司結合,幫助藥企做早期的藥物發現和機械研究,再由監管機構將相關項目推到臨牀和上市,形成“一條龍”的服務。

張佩宇表示,未來晶泰科技將藉助香港和深圳的基礎研發力量,最終實現在公司平臺與合作區內相關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合作下,把重量級的管線推到臨牀和上市,進一步爲深港、大灣區乃至國家的新藥研發發展助力。

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聚焦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和材料科學三大學科方向,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器人、新材料、微電子、金融科技六大創新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幾天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佈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其中就專門提到,建議在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內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

深港科技合作前景可期

1997年,深圳和香港合作治理深圳河,將彎曲的河道拉直,用泥沙填平,造出87萬平方米的河套地區。2017年,深港兩地簽署協議,明確在這塊地方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此同時,香港也支持深圳在毗鄰河套地區的約3平方公里區域規劃深方科創園區,雙方共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3平方公里的深方區域位於深圳河北側,包括深圳皇崗口岸、福田口岸和周邊配套功能區1.67平方公里,福田保稅區1.35平方公里。

如今,河套是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的重大平臺,也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其主打“科創”牌的定位,更是爲深港兩地的科技合作打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近年來,合作區“一區兩園”協調開發、制度創新、空間拓展、科研項目引入、環境提升已經不斷取得新突破。

深港兩地的政經界人士,對河套的制度創新突破、深港合作前景充滿期待。深圳原副市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傑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若政策上給予一定開放支持,按照福田區每平方公里容納5萬就業人口計算,河套深港兩邊加起來約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少可容納20萬就業人口,加之周邊市鎮加速建設,或能解決30-40萬人就業。

今年9月,深港兩地政府在深港高層會晤暨2021年深港合作會議上籤訂了《關於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建設的合作安排》,爲發展合作區定下合作方向,其中提出,香港預期首批樓宇可於2024 年起分階段落成。爲讓有興趣的機構和企業可儘早開展在大灣區內的科研工作和業務,兩地政府同意先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園區的部分物業空間,落戶深圳園區。

兩地政府亦推出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聯合政策包”,提供便利人流、科研資源流動及開設業務等方面的支援措施,攜手爲合作區招才引智。

在10月14日的活動中,福田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周江濤在致辭中提及,強化制度創新,率先出臺科研管理體制創新“政策包”、深港“聯合政策包”,爲科研體制改革探路。

關於河套的制度創新,福田區一位官方人士曾表示,“中央對這一區域的期待非常高,而且對這一區域的思想解放程度非常高。”

(作者:王帆 編輯:杜弘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