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一周年,且看鹏城有何新变化?

南海之滨秋色爽。

回望一年前,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广东、深圳。总书记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五个历史性跨越”辉煌成就和“十条宝贵经验”,并对深圳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使命与期待,包括六方面的要求和重点任务:一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二是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三是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四是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六是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年复始,深圳有怎样的新气象,新变化?在40年的辉煌成绩单上,深圳如何再启新征程,再续新篇章?

创新的、绿色的发展

站在2020年,回望过去的40年,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9424亿元,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发展是硬道理,这既是深圳过去4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经验之一,也是未来将继续坚持的方向。

2020年,深圳GDP为2.77万亿元,超过了深圳此前在“十三五”规划中设定的2.6万亿元的目标,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圳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预期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5年内,深圳年均名义GDP增速需要达到7.6%左右。

发展不只是GDP数字的增长,更要有结构的优化,创新的进阶。

从经济结构面看,深圳高端产业比重在持续加大,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势头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到近4成比重,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最强马车。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也捷报频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加速,光明科学城展现新面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效初显,前海扩区也为深港科技合作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企业活力尤其凸显。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1.8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今年8月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深圳8家企业上榜,尽管这一数字与上一年持平,但8家公司的排名全部上升,其中腾讯和万科的排名上升最快,分别上升了65位和48位,去年新入围的深圳投控同样表现亮眼,上升了46位。

除了大公司顶天立地,“小巨人”也成为了支撑深圳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当前,深圳已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9家,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四,广东省排名第一,其中22家企业已经上市。

深圳的发展,不只是创新的发展,也是绿色的发展。从空气质量指标看,深圳的灰霾天数从2004年的187天,降至2020年的3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19 微克,空气质量趋近全球先进城市水平;从低碳发展水平来看,深圳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

今年3月,深圳对外宣布,在GDP指标之外,将建立一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简称GEP)指标核算体系。这是深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益探索,将无价的生态系统各类功能“有价化”来核算“生态账”,让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生态系统的价值。

当前,中国向世界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将带来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深圳在这场深刻的转型中,已经抢占了先机。

从改革中挖掘新的发展红利

去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并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勾画出了详细蓝图。

今年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一周年主要进展成效情况。总的来看,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首批40条授权事项中,22条已经正式落地、取得实质进展,其他18条事项正在有序推进。

一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科技创新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率先实行了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投入机制,持续优化了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的使用权。

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实行地上地表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制度,试行地下空间分层设权,形成配置更精准、调节更灵活的空间资源配置机制。

深圳证券交易所时隔21年恢复了主板发行功能,主板与中小板合并正式实施,形成了“主板+创业板”的市场格局,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也顺利上市。

一批重要的实践创新成果和制度创新成果不断形成。深圳率先制定了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探索促进数据要素便利流通、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供给,成为我国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的立法;实施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我国境内第一宗个人破产案件已经裁定生效;率先制定规范绿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

改革红利也正在释放。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实施以来,新上市公司208家,IPO合计融资超过1500亿元,港澳涉税、规划、医疗等专业人士获准在深圳提供服务,在港澳上市的9种药品和2种医疗器械率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获批使用等等。

通过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深圳进一步释放了发展活力。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圳的商事主体仍然保持强劲增长,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商事主体超过370万户,同比增长7.2%,商事主体密度稳居全国城市的首位。

过去40年,改革推动了深圳的高速发展,未来,深圳还将进一步从改革中挖掘新的发展红利。

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

在高速发展40余年后,深圳的经济能量早已超过了2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各界对深圳也有了更高的期待。

尤其是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深圳成为了多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阵地。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在更大的城市群范围内,深圳也需要扛起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更好地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今年深圳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加快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

深圳都市圈建设正在加速。今年4月,深圳、惠州、东莞三市市长齐聚深圳,召开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第一次工作会议。深圳都市圈2022年前拟开工城际铁路10个项目,总建设里程约351公里,总投资约1872亿元。规划中的多条城际铁路建设正齐头并进,密织网络,“轨道上的深圳都市圈”呼之欲出。

根据官方界定,深圳都市圈的范围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河源、汕尾两市的都市区部分,但深圳的辐射、合作范围远不止于此。

9月9日,珠海宣布深珠合作示范区(后环片区)开启城市设计国际招标,这是官方层面首次公布深珠合作示范区具体地理范围,两大经济特区将开启珠江东西两岸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国庆前夕,广东省公布《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研究深圳经港珠澳大桥至珠海、澳门通道,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珠江东西两岸有望再添对接新通道。

10月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北部都会区将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格局,“三圈”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双城三圈”引发了“深港大都市圈”的遐想,深圳、香港这两大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更紧密携手,被坊间称作将诞生“超级经济引擎”。

过去40年,深圳创造的奇迹在于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未来,深圳还将继续创造与周边城市共同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共荣的奇迹。

(作者:王帆编辑:辛继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