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慶祝大會一週年,且看鵬城有何新變化?

南海之濱秋色爽。

回望一年前,2020年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這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親臨廣東、深圳。總書記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深圳廣大幹部羣衆披荊斬棘、埋頭苦幹,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歷程。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深圳經濟特區“五個歷史性跨越”輝煌成就和“十條寶貴經驗”,並對深圳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使命與期待,包括六方面的要求和重點任務:一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二是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三是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四是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五是真抓實幹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六是積極作爲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一年復始,深圳有怎樣的新氣象,新變化?在40年的輝煌成績單上,深圳如何再啓新徵程,再續新篇章?

創新的、綠色的發展

站在2020年,回望過去的40年,深圳奮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地區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2.7億元增至2019年的2.7萬億元,年均增長20.7%,財政收入從不足1億元增加到9424億元,實現了由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

發展是硬道理,這既是深圳過去40年取得輝煌成就的經驗之一,也是未來將繼續堅持的方向。

2020年,深圳GDP爲2.77萬億元,超過了深圳此前在“十三五”規劃中設定的2.6萬億元的目標,位居亞洲城市第五位。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深圳在“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預期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元,這意味着,未來5年內,深圳年均名義GDP增速需要達到7.6%左右。

發展不只是GDP數字的增長,更要有結構的優化,創新的進階。

從經濟結構面看,深圳高端產業比重在持續加大,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勢頭強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到近4成比重,成爲了拉動經濟發展的最強馬車。科技創新重大項目也捷報頻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面加速,光明科學城展現新面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效初顯,前海擴區也爲深港科技合作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

企業活力尤其凸顯。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經超過1.8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5萬家,位居全國城市前列。今年8月發佈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深圳8家企業上榜,儘管這一數字與上一年持平,但8家公司的排名全部上升,其中騰訊和萬科的排名上升最快,分別上升了65位和48位,去年新入圍的深圳投控同樣表現亮眼,上升了46位。

除了大公司頂天立地,“小巨人”也成爲了支撐深圳製造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當前,深圳已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9家,在國內城市中排名第四,廣東省排名第一,其中22家企業已經上市。

深圳的發展,不只是創新的發展,也是綠色的發展。從空氣質量指標看,深圳的灰霾天數從2004年的187天,降至2020年的3天,PM2.5平均濃度降至每立方米19 微克,空氣質量趨近全球先進城市水平;從低碳發展水平來看,深圳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3、1/5。

今年3月,深圳對外宣佈,在GDP指標之外,將建立一套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簡稱GEP)指標覈算體系。這是深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有益探索,將無價的生態系統各類功能“有價化”來覈算“生態賬”,讓人們更加直觀地認識生態系統的價值。

當前,中國向世界作出了碳達峯、碳中和的承諾,將帶來整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經濟技術的再造,深圳在這場深刻的轉型中,已經搶佔了先機。

從改革中挖掘新的發展紅利

去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並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深圳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多自主權,爲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勾畫出了詳細藍圖。

今年10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一週年主要進展成效情況。總的來看,試點工作取得了重要階段性進展,首批40條授權事項中,22條已經正式落地、取得實質進展,其他18條事項正在有序推進。

一批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科技創新制度環境進一步優化,率先實行了非競爭性、競爭性雙軌制科研投入機制,持續優化了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機制,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的使用權。

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實行地上地表地下分別設立使用權制度,試行地下空間分層設權,形成配置更精準、調節更靈活的空間資源配置機制。

深圳證券交易所時隔21年恢復了主板發行功能,主板與中小板合併正式實施,形成了“主板+創業板”的市場格局,創業板註冊制首批企業也順利上市。

一批重要的實踐創新成果和制度創新成果不斷形成。深圳率先制定了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探索促進數據要素便利流通、數字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有效制度供給,成爲我國數據領域首部基礎性、綜合性的立法;實施全國首部個人破產法規,我國境內第一宗個人破產案件已經裁定生效;率先制定規範綠色金融的綜合性法案;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覈算制度體系。

改革紅利也正在釋放。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實施以來,新上市公司208家,IPO合計融資超過1500億元,港澳涉稅、規劃、醫療等專業人士獲准在深圳提供服務,在港澳上市的9種藥品和2種醫療器械率先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獲批使用等等。

通過深化營商環境改革,深圳進一步釋放了發展活力。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圳的商事主體仍然保持強勁增長,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商事主體超過370萬戶,同比增長7.2%,商事主體密度穩居全國城市的首位。

過去40年,改革推動了深圳的高速發展,未來,深圳還將進一步從改革中挖掘新的發展紅利。

核心引擎功能不斷增強

在高速發展40餘年後,深圳的經濟能量早已超過了2000平方公里的範圍,各界對深圳也有了更高的期待。

尤其是隨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佈,深圳成爲了多種國家戰略的交匯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的重要陣地。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在更大的城市羣範圍內,深圳也需要扛起中心城市的責任擔當,更好地發揮核心引擎作用。

今年深圳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充分發揮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功能,深度融入“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加快深圳都市圈規劃建設。

深圳都市圈建設正在加速。今年4月,深圳、惠州、東莞三市市長齊聚深圳,召開深圳都市圈城際鐵路建設指揮部第一次工作會議。深圳都市圈2022年前擬開工城際鐵路10個項目,總建設里程約351公里,總投資約1872億元。規劃中的多條城際鐵路建設正齊頭並進,密織網絡,“軌道上的深圳都市圈”呼之欲出。

根據官方界定,深圳都市圈的範圍包括深圳、東莞、惠州全域和河源、汕尾兩市的都市區部分,但深圳的輻射、合作範圍遠不止於此。

9月9日,珠海宣佈深珠合作示範區(後環片區)開啓城市設計國際招標,這是官方層面首次公佈深珠合作示範區具體地理範圍,兩大經濟特區將開啓珠江東西兩岸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國慶前夕,廣東省公佈《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研究深圳經港珠澳大橋至珠海、澳門通道,更好發揮港珠澳大橋作用。珠江東西兩岸有望再添對接新通道。

10月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佈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北部都會區將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格局,“三圈”由西至東分別爲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雙城三圈”引發了“深港大都市圈”的遐想,深圳、香港這兩大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更緊密攜手,被坊間稱作將誕生“超級經濟引擎”。

過去40年,深圳創造的奇蹟在於從邊陲小鎮發展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未來,深圳還將繼續創造與周邊城市共同提升,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共享、共榮的奇蹟。

(作者:王帆編輯:辛繼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