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西水災造成50億元經濟損失 成熟農作物“搶種搶收” 

本報記者 倪兆中 晉中報道

10月2日至7日,山西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多地遭遇時間久、範圍廣、強度大的降雨天氣。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河流決堤、農田被淹、房屋受損、交通中斷……

據山西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10月12日上午介紹,強降雨造成11個市76個縣(市、區)175.71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5人,失蹤3人,緊急轉移安置12.01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57.69萬畝,倒塌房屋1.95萬間,嚴重損壞1.8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50.29億元。

此次洪災多集中在農村地區,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廣大農民。《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日在山西多地走訪發現,截至目前,仍有大量農田存在積水,目測深度約有三四十釐米,致使已成熟的農作物無法收割。

“家裏的幾畝玉米地都淹了,收不回來了。”說起自家的農作物損失,60多歲的老農張立貴眼眶溼潤,聲音哽咽。

他是山西省介休市義安鎮洪相村的村民,所在的村莊是此次山西水災中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對張立貴這個年齡的村民來說,農作物的收成是家中的重要經濟來源,減產就意味着家中遭受一大筆經濟損失。

此時除了正值秋收,同時也是秋種時節。田間地頭淹了水,除了已經成熟的玉米、大豆收不回來,來年的小麥也種不下去,造成的損失跨越兩個年頭。

降雨量爲有氣象記錄以來之最

很少有人會想到,已進入深秋,像山西這樣的北方地區,還會遭受洪澇災害。

本次降雨也並非來得突然,山西省氣象部門曾對此次降雨做出過預報,組織相關單位召開天氣會商會,也召開過天氣形勢新聞發佈會,通報10月2日~7日強降雨天氣過程。

即便如此,很多普通民衆還是難以預料此輪降雨會如此之大,更難想見會產生這麼大的災害。20多歲的王萌是山西平遙人,她告訴記者,她原本打算國慶期間出門旅遊,因此特意關注了天氣情況,搜索之後發現省內很多地方都會下雨,便打消了旅遊的念頭。

當假期暴雨襲來時,王萌慶幸自己沒有出門,但降雨量之大也超出了她此前的預計,而且也沒想到會持續如此多天,在她的記憶裏,這是她見過最大的雨。“別說我沒見過這麼大的雨了,我老家的爺爺奶奶七八十歲了,他們都說沒見過這麼大的雨。”

事實上,自今年6月入汛以來,山西降雨就呈現降雨過程多、過程雨量大、極端性明顯、時空分佈不均等特徵,7月份有兩次強降雨過程,主要出現在晉東南地區。進入9月份,山西接連出現了5輪強降雨天氣,並且強降雨主要集中在忻州以南的地市,降雨區域疊加明顯。

據山西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9月1日到10月7日,山西全省平均降雨量達到302.2毫米,是常年同期(72.3毫米)的4.18倍,爲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同期的最大值。

“特別是10月2日~7日,山西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秋季最強的降雨過程,強降雨主要集中在4日~5日,降雨中心在呂梁、臨汾、晉中三市交界處一帶,降雨量由中部向南北逐步遞減。”上述負責人介紹,太原、陽泉、呂梁南部、晉中、臨汾北部、長治北部在150毫米以上,其中,13個市(縣區)超過200毫米,全省平均降水量爲119毫米。

從10月份以來降雨統計看,截至10月10日,全省平均降雨量爲127.1毫米,是常年同期(9.5毫米)的13倍,太原、晉中、陽泉比常年同期偏多20~24倍,忻州、呂梁、臨汾、長治偏多10~16倍,大同、朔州、運城、晉城偏多4~6倍。

根據統計,10月2日至7日,山西全省平均降水量119毫米,最大爲臨汾市大寧縣降水量達285.2毫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省內37條河流發生洪水,高速公路、國省幹線、鐵路運行受到一定影響。

其中,汾河新絳段、烏馬河清徐段、磁窯河汾陽段、孝義段等多處發生決口,南同蒲線祁縣昌源河大橋橋臺被沖垮,枕木懸空,導致列車停運。全省11個市76個縣(市、區)175.71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5人,失蹤3人,直接經濟損失50.29億元。

部分農田內仍有積水

兩個多月前的鄭州暴雨,仍然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城市內澇、地鐵倒灌、隧道被淹,是很多人仍然留存的洪災記憶。

而此次《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山西走訪時,多位山西本地的受訪者都稱,在他們看來,其實山西這次受災情況比河南更嚴重,只是山西的災害多發生在農村地區,外界關注不夠。而很多村民也不善用網絡,沒有將自己的受災情況向外界傳達。

根據山西省應急管理廳10月12日上午公佈的數據,本輪洪災致使農作物受災面積達357.69萬畝。《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日在山西多地走訪,尤其前往此次受災較重的介休市的農村地區,目睹了農田受災的具體情形。

義安鎮的洪相村距離介休市區不遠,村中1000多戶村民的房屋聚集在一起,居住點比較集中。國道G108線從村子北側經過,來來往往的大車絡繹不絕。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也在村子的北側同G108國道並排而行。

在此次暴雨過程中,洪相村曾多次向外發出求救信息,因而獲得外界關注。該村一名村幹部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整個村莊的地勢南高北低,從受災情況看,主要是北邊地勢較低的地區相對嚴重。

記者抵達村中時,村內的積水已經退去,電力正常供應。但村中的幾口水井受到洪水污染,飲水靠外界運送。一位村民介紹,每天送水兩到三次,並且能夠領取到方便麪、麪粉、烤饃等物資,生活已基本恢復正常。

對於村民來說,目前揪心的事情是農田被淹。村子的北側是成片的農田,在入村主幹道兩旁的農田裏,種的全是大豆。記者仔細觀察到,農田內還有二三十釐米深的積水。這幾天氣溫下降,用手觸摸積水,能感覺寒意。

原本這些大豆已經成熟,但由於積水嚴重,無法進行收割。不少大豆的顆粒已經脫離,個別被水泡着的大豆已經腐爛。

在另外一塊靠着G108國道的田地裏,種着連片的玉米。玉米棒子的外殼已經變成白色,金黃的玉米裸露其外,顯示玉米已經熟透了。由於地勢更低,玉米地裏的積水明顯比大豆地裏更深,目測約有三四十釐米。

玉米地旁邊的一臺大型抽水機,正在源源不斷地抽水。一位在值守的村民說,因爲此次更靠近民房,爲避免積水對房屋造成損害,因此優先抽玉米地的水。而此處是進出村的重要道路,爲減少對出行的影響,只能選擇晚上抽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抽水的速度。

該村一位村幹部介紹,村裏共有2500畝土地,全部被淹。村裏的一些年輕人,還可以在附近的煤炭企業上班,但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則主要依靠種地作爲經濟來源。農作物受損,對這部分家庭的影響較大。

根據村民的說法,村裏大部分莊稼人主要種植玉米和小麥。一般情況下,村民收割玉米之後,便在地裏種上小麥。但由於存在大量積水,不僅現成的莊稼收不回來,小麥也無法播種。這就意味着,連着兩年的農作物都會減產甚至絕收。

已實行搶收搶種措施

在諸多公開的說法中,山西沒有被稱爲農業大省。針對山西省農業的現狀,有觀點認爲世界的雜糧在中國,中國的雜糧在山西,山西省不屬於農業大省,但屬於小雜糧大省。

山西省內具有特色的小雜糧包括:穀子、蕎麥、燕麥、莜麥、馬鈴薯、紅芸豆、綠豆、扁豆、豌豆、胡麻、高粱……雜糧種植面積大、分佈廣,佔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近1/3,素有“小雜糧”王國的美稱。

從這些美名中,可以看出山西農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尤其是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首次“出京”舉辦,主場就選擇在山西運城,也能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山西農業產業的地位。

就在水災10多天前的9月中旬,山西農業農村廳曾對外發布過令人欣喜的信息:“今年全省農業形勢喜人,夏糧單產創歷史新高,秋糧豐收在望。上半年一產增加值同比增長12.5%,高於全國4.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90元,同比增長15.4%,高於全國、高於城鎮居民、高於GDP增速。”

但農民還沒來得及喜迎豐收,卻先遭遇了水災,全省76個縣在田作物受災、畜禽圈舍倒塌、農田及設施毀損,秋收秋種秋耕推遲,對“三秋”生產帶來不利影響。而且,壞消息還在傳來,預計未來幾天還會出現惡劣天氣。

根據山西省氣象部門的預計,10月13日夜間至17日,山西大部分地區將出現大風降溫天氣,並伴有弱的降水過程。主要降水時段在13日夜間到14日,降水量1~8毫米,北部局部地區可達10毫米以上。全省大部分地區將下降8~10℃,北部局部下降12℃以上。

面對各種不利因素,山西省農業農村廳表示,農業救災、秋收秋種當前仍在關鍵時期,一些延伸、次生災害還可能發生,農業農村系統將通過多方面工作,保證糧食產量。日前廳黨組已召開專題會分析研究強降雨影響,確定把救災作爲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以減災減損、搶收搶種爲中心組織開展“三秋”生產。

具體措施包括,搶時排澇散墒,儘快排盡田間積水。統籌調度農機作業,搶時搶收、應收盡收,協調做好晾曬烘乾,防止黴變發芽。並督促指導運城、臨汾、晉城、長治等麥區力爭10月20日前適播期多種種好,晚播小麥要整好地、施好肥、拌好種,確保應種盡種。

此外,農業農村廳還已會同財政部門下撥救災資金,主要用於洪澇災害重災縣生產恢復。發動羣衆生產自救,做好損毀大棚、圈舍、農田等設施修復整理,抓好秋冬果菜生產。保障生豬和肉蛋奶穩供,同時也堅決杜絕染疫和病死畜禽流入市場。

一些地區的搶收工作取得成效,比如臨汾市的安澤縣,已經搶收回一些玉米。該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搶收回的玉米潮溼,爲防止黴變,正在向社會徵集日烘乾能力在10噸左右的烘乾機,確保收回的糧食不會變質。

運城市此次有近100萬畝農作物受災,受災作物有蔬菜、玉米和水果。目前當地也正在加緊排水,待排完之後可以用機器進行收割。該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排水較快,還可以進行搶收,能夠挽回部分損失。”

(注:文中張立貴、王萌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