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車險綜改一週年:爲車主“讓利”20億,倒逼險企轉型

作者:胡金華

10月4日,上海車險綜合改革一週年成績單出爐。

據中國銀保監會上海監管局(下稱“上海銀保監局”)對外發布,一年來上海市累計承保車輛560.47萬輛(商業車險口徑),累計賠款162.7億元(平均每個工作日6500萬元),處理理賠案件99萬件。商業車險單均保費3476元,同比下降356元,累計向消費者直接讓利20億元,88.4%的私家車主享受了降價的優惠,私家車續保保費平均降幅達到11.2%,私家車新車保費下降達到22.3%,31.1%的客戶保費降幅超過30%,47.4%的客戶保費降幅在10%-30%。續保車輛NCD係數(即無賠優待係數,是計算保費的重要依據,NCD係數越低、保費越低)由0.766降至0.708。

而在此前據銀保監會透露,全國啓動車險綜合改革一年來,已經累計爲我國車險消費者減少支出超1700億元,“降價、增保、提質”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完成,車險市場呈現保費價格、手續費率“雙降”和保險責任限額、商車險投保率“雙升”的新局面。

“車主享受到了市場改革保費下降的優惠,不過對於險企而言,承保端的虧損壓力卻越來越大,政策正在倒逼行業轉向銷售渠道精細化運營、精準化營銷。在存量市場中做增量,只有基於數字場景能力實現保險渠道及營銷業務環節的精細化管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釋放科技效能,併爲保險業務帶來降本增效的雙贏價值。”10月15日,上海一家互聯網保險機構負責人對此坦言。

車險綜改下車主受惠明顯

“我2020在平安購買的商業車險4000多元,由於全年駕駛記錄良好,因此續保保費降了近千元,而且還額外贈送了一些附加洗車保養的服務,總的來說,我的車險保費在逐年下降。”10月14日,上海一位私家車主陳先生(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而據記者瞭解到,陳先生的反饋反映了市場上大部分行車記錄良好的車主的心聲,不過對於優良行駛記錄的車主,同樣在車險綜改一年中成爲各家保險公司爭搶的優質客戶。

陳先生受訪時表示,他的私家車已經開了5年,尤其到每年續保的時候,無論是大型產險巨頭還是4S店等中介機構,都在不斷的致電給他投保,並給出不一樣的優惠,但對其而言,最實在的優惠還是保費降低和保障提升,以及在萬一出險的情況下,能否得到最快速的救援服務。

在上海銀保監局發佈的上海車險綜改一年數據中也提到,在保費支出下降的同時,保險責任進一步擴展,多項綜改前的附加險納入綜改後的主險範圍。商業車險保障水平也不斷提升,平均保額由綜改前的127萬提升到147萬,保額150萬以上保單佔比達到64.8%,保額100萬以上保單佔比達到94.2%。交強險保額統一提升到20萬元。消費者投保意願進一步上升,商業三責險投保率達到99.7%。

與此同時,“提質”加大服務消費者的能力建設和資源投入。一是以增值服務的方式贈送道路救援服務、代爲駕駛服務、車輛安全檢測服務和代爲送檢服務;二是實現車險保單電子化,車險線上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持續推進車險電子投保單工作,通過“人臉識別”+“實名驗證”保障客戶信息真實性和投保自主選擇權,全力推進“投保—承保—理賠”全流程線上化;三是理賠便利性和時效性進一步提升,平均結案週期下降18.85%,其中非人傷(純物損)案件平均結案週期下降11.05%。

“車險綜改實施一年來,交強險口徑承保新能源車46.24萬輛,同比增長48%。其中私家車32.60萬輛,同比增長57%;非營業企業和機關6.52萬輛,同比增長50%;承保公交、出租、租賃等服務於城市公共交通的新能源車5.84萬輛。”上海銀保監局表示。

險企轉型仍需迎難而上

作爲由國家推動的車險綜改,這一年來對於產險公司而言卻並不容易。

《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此前包括人保、平安、太保等幾大產險巨頭管理層均對外公開表示,車險綜改對其業務影響比較大,保費下降成本上升已成定局。

“綜改這一年,行業主要的改變來自經營成本增加的壓力,並直接影響到主體公司業務員的發展,年度經營結果的虧損狀態已不單單是費用性虧損,而是真實的成本虧損。中小險企更是難上加難,好多中小公司的車險業務已經在局部區域開始防守反擊,裁併撤機構,縮小人力成本,以冀非車險上能突破,很多從業者甚至因此離開了車險行業。”對此,一家大型產險巨頭上海分公司車險部負責人梁明(化名)10月15日受訪時表示。

梁明表示,自車險綜改開始,前期費用投放的激增導致費用成本提升,業務基本覆蓋了自2020年9月18日起,到後期三個月起保的保單,大部分客戶選擇提前投保,部分主體公司和中介機構希望抓住高保費收入(綜改前),不惜進行高費用投入,當時費用比例達到50%以上,因此產生的費用壓力會持續1年時間。

“在綜改後的1-2個月期間,主體公司和中介機構經營方式確實有一定變化,過渡期業務量呈現斷崖式下跌,從原來業務部門日均百萬保費跌至日均十萬保費,手續費政策也恢復到12%-15%的市場水平。”梁明稱。

記者也從上市險企2021年半年報數據中發現。在今年上半年,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車險保費分別下滑7.83%、6.93%、7.13%,承保利潤也接近腰斬。這也與銀保監會對於車險綜改一週年發佈的成績表吻合,在全國市場上截至今年7月末,車輛平均所繳保費2774元,較改革前降低21%,88%的消費者保費支出下降,全國車險綜合費用率、車險手續費率、車輛業務及管理費用率同比分別下降11.8%、7.3%、5%,車險綜合賠付率由改革前的56.9%上升至73.3%。

有業內資深人士受訪時表示,車險綜改同時加速了車險市場的馬太效應。資深業內人士石川認爲,中小險企車險業務越來越難做。戰略上總部的車險的發展思路不清晰,戰術上缺乏對全國車險市場的精準管理和科學決策,再面臨着整體環境的深刻變化,是目前中小險企車險困境的根本原因。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9月2日,銀保監會下發《關於推動財產保險專業化、精細化、集約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接下來的車險綜改工作目標:行業經營成本明顯下降,綜合費用率較2020年年底降低10個百分點以上,這意味着到2023年年底財險公司綜合費用率至少要降到27.56%以下。

對此,也有上海車險市場人士分析稱,雖然當前對於險企來說壓力比較大,但是通過車險綜改,車險市場體量依然是產險第一大險種,車險的市場教育依然是最充分的,隨着交通基建和技術的發展,事故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且未來二三年內,車主消費意識的轉變,車險的出險頻度也將較大概率呈下降趨勢,法治環境的改善將擠壓出理賠水分,保險公司依然能夠通過科技手段和場景搭建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精細化運營戰略需要結合客戶羣體的變化敏捷調整數字保險渠道,除了網絡直銷平臺建設外,同時也要對接衆多第三方經代渠道以及通過數字化手段賦能代理人團隊等方式,以實現多渠道融合的互聯網化改造任務,結合精準差異化的需求洞察,通過各類渠道爲保險客戶提供精準、深度的服務。”上海另外一家大型產險總部負責人受訪時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