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企業“傳家寶”,致敬百年風華!

5月11日起,央視財經頻道重磅上線百集微紀錄片《紅色財經·信物百年》。由百年興業以來,百家企業的黨委書記、董事長親自出鏡,他們將各自企業的“傳家寶”帶到演播室現場,講述信物背後鮮爲人知的感人故事,追溯紅色財經印記、探尋中國經濟脈絡。

今日爲您講述“‘鐵人’王進喜的筆記本”的故事。

信物名稱:王進喜的筆記本

信物傳承者:中國石油

信物年代:20世紀60年代

信物印跡:“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體現

信物講述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戴厚良

4萬人荒原苦戰3年!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進太平洋!這個油田,創世界之最!

荒原、沼澤、鹽鹼地,長達七個月的冬季裏,最低氣溫達到零下四十多攝氏度,那是1960年初的大慶。在那片人跡罕至的亙古荒原上,一羣石油工人用他們鋼鐵般的意志,書寫下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一篇壯麗的奮鬥史詩。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帶來的企業信物,是一本六十多年前的筆記本,經過歲月的侵蝕,它的封面已經丟失,紙張也變得陳舊發黃,卻被評定爲國家級文物,因爲這裏面的每一個字,都是“鐵人”王進喜親筆留下的。

這個筆記本,不僅見證了王進喜參加大慶石油會戰的全過程,也寫下了“鐵人”內涵豐富、充滿哲理的“五講”:“講進步不要忘了黨”“講本領不要忘了羣衆”“講成績不要忘了大多數”“講缺點不要忘了自己”“講現在不要割斷歷史”。它不僅是“鐵人”王進喜一生學習實踐的思想結晶,也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生動寫照。

1960年3月,一支四萬人的隊伍滿懷豪情,從祖國各地奔赴廣袤的松嫩平原,展開石油勘探。玉門油田的石油工人王進喜,也帶領着他的1205鑽井隊,從西北戈壁千里迢迢趕到東北荒野。

當時的中國,還是個名副其實的“貧油國”,每年消耗的石油中有60%依賴進口,而且還面臨外部封鎖。嚴重匱乏的石油卡住了年輕共和國的咽喉!隨着松基三井出油,轟轟烈烈的大慶石油會戰拉開序幕,王進喜就是石油隊伍中一名鑽井隊長。王進喜自幼家境貧寒,無緣上學讀書。他當了鑽井隊隊長後,以頑強的毅力學文化。他用簡單質樸的筆觸,留下“大慶精神”的心靈底色。

這個筆記本,記載了王進喜的所思所想,寄託了爲國爭光、爲民族爭氣的愛國情懷;記載了王進喜的所見所聞,映照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境界;記載了王進喜的所學所用,體現了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作風;記載了王進喜的所做所爲,詮釋了胸懷全局、爲國分憂的奉獻精神。他埋頭苦幹,無私奉獻,用生命踐行了“甘願爲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的錚錚誓言,樹起百萬石油人代代相傳的精神旗幟。

在春寒料峭、冷雨連綿的工地上,王進喜和隊友以菜地爲家,牛棚爲房。現場吊車沒到位,王進喜說“我們37個人,就是37部小吊車”,硬是靠人拉肩扛,把60多噸重的設備搬運到三里之外,在井場樹起鑽塔;沒有打井用的水,他帶領大家鑿開湖面冰蓋,臉盆端、水桶挑,硬是攢滿了開鑽要用的50噸水;打井時面臨井噴突發關頭,看到這種情況,他扔掉柺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帶傷的身體攪拌泥漿……

1960年4月14日,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王進喜手握着冰冷的剎把,大喊一聲:“開鑽了!” 1205鑽井隊打出了到大慶會戰的第一口油井。

大慶會戰,四萬多人在荒原苦戰三年,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面貌,原油年產達到600萬噸,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六十多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4.3億噸,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三次採油基地。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挺起了中國民族工業的脊樑。

以“鐵人”王進喜爲代表的石油人鑄就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僅爲國家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還創造了巨大精神財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