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迎來爆發點 第三代半導體板塊全線大漲|今日異動數據

原標題:粵芯半導體李海明: 打造芯片生態鏈體系需要時間積累

過去十多年來,國內芯片製造領域湧現出不少新興企業。根據芯謀研究統計,近年來中國新增超過20家半導體制造主體。

其中,粵芯半導體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家進入量產的12英寸晶圓代工廠,也是大灣區唯一專注模擬芯片的製造廠,經過3年的發展,目前爲國內的物聯網、汽車電子等所需要的模擬芯片提供在地生產服務。

10月12日,在由東莞市人民政府、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和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主辦的“2021中國智造業年會暨半導體產業峯會”上,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表示,缺芯對於製造端企業而言,有喜有憂。

“一方面帶來機遇,雖然我們是一家年輕的芯片製造企業,但不太需要不斷找客戶,因爲這段時間市場供不應求,我們有產能出來就是全出,”他談道,“另一方面,困擾的事情是怎麼走向芯片供需的平衡,這一定是一個週期,儘管現在供不應求的情況有可能持續的時間比之前更久。國內芯片製造本來就產能不足,新廠如何與產業鏈結合,3到5年打入市場,需要時間。”

產能不足的背景下,當前各國更加重視芯片產業,今年上半年,美國、日本、韓國就已經計劃投入5000多億美元發展半導體產業,全球出現了打造自給自足產業鏈的趨勢。但是半導體產業鏈全球緊密相連,產業界人士均呼籲開放合作。

李海明說道:“半導體是全球性的,廣度和深度沒有任何一個其他產業能夠比得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限制性的區域裏面,要完成半導體整個產業鏈的自給自足發展,其封裝測試、應用、裝備、零部件、軟件等沒有辦法真的串在一起。所以我覺得很重要的事情是要開放,我們一方面要做到相關領域的自給自足,同時也要開放,跟不同的區域、國家之間相互合作連接,纔有辦法體現國內在芯片應用上巨大的市場優勢。”

那麼,中國半導體產業如何在新的環境下找到機會?

在李海明看來,現在芯片製造領域有兩個發展維度,一個是高精尖方向,即往7納米、5納米、3納米走,另一個是終端應用方面,從消費走向工業、汽車電子應用,“這些維度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以前不缺芯片,從來不會想到有汽車公司願意用國內的產品,現在很難得機會打開了,但是不代表我們可以全面地做汽車電子,如何在質量體系、生態鏈體系上進行完善,需要時間積累。我們具備很好的應用場景優勢,一步一步在品質、產能、供應鏈安全上面,慢慢做到本地化生產。”

近兩年缺芯的大環境下,粵芯半導體就抓住了增長機遇。一方面,這一波產能不足中最緊缺的是成熟製程的芯片,而非先進製程的最高端芯片,從技術層面看國內有機會後來居上,李海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國內來講,做模擬芯片以及分立器件市場的應用多,所以粵芯有辦法能夠非常貼近市場的需求,這是我們在這個細分領域上所看到的優勢。”

另一方面,粵芯在選擇了細分賽道後,將12英寸產線引入到模擬芯片等產品中,進行差異化競爭,務實的策略也助力了粵芯的成長。當然,粵芯半導體的進一步壯大,仍面臨着競爭和挑戰,包括人才吸引、技術突破等等。

今年7月初,粵芯半導體完成了二期項目融資,二期項目新增月產能2萬片,技術節點將延伸至55nm工藝,預計2022年第一季度投產。粵芯一期項目已經於2019年9月建成投產、2020年12月實現滿產運營,產品良率達到97%以上。

根據粵芯半導體的規劃,項目計劃分爲三期進行。三期建設全部完成投產後,將實現月產近8萬片12英寸晶圓的高端模擬芯片製造產能規模,滿足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的功率分立器件、電源管理芯片、混合信號芯片、圖像傳感器、射頻芯片、微控制單元等芯片需求。

李海明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本來就是製造業芯片使用集中的區域,半導體產業有廣闊的機會,接下來隨着政府的引導,資金投入,加上大灣區本身具備製造的基礎,相關的產業鏈會越來越成熟。”

(作者:倪雨晴 編輯:張偉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