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白鯨”,日本第二艘“大鯨”級潛艇下水

西太平洋的水下,迎來了一條會攪混水的鋼鐵“白鯨”。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14日,日本海上自衛隊“大鯨”級潛艇的二號艇“白鯨”號當天在神戶市的川崎重工業公司神戶工廠舉行命名和下水儀式。

共同社援引海自和該公司的介紹稱,“白鯨”號標準排水量約3000噸,全長84米,寬9.1米,是日本國內最大級別。可見它繼承了冷戰後日本常規潛艇大型化的趨勢,也意味着它具備較強的遠洋作戰能力。

法國《海軍新聞》網站分析指出,從外形看,“白鯨”所屬的“大鯨”級和之前的“蒼龍”級區別不大,但其內裏則大有不同。除了靜音性能和艇上魚雷等武備方面的進步,從日媒披露的各種消息來看,搭載鋰離子電池是其技戰術性能方面最大的“看點”。據稱,此舉可以延長該型號潛艇水下高速潛航的時間,減少上浮充電的頻次,從而可以增強潛艇的隱蔽性,這對常規潛艇的作戰隱蔽性而言至關重要。當然,日本直接跳過斯特林機式的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選擇“鋰電動力”是喫螃蟹之舉。其安全風險和具體性能究竟如何,仍然有待觀察。

“白鯨”號潛艇的命名和下水,同時也繼承了海自一線潛艇部隊“年輕化”的特點。目前,“親潮”級和此後的“蒼龍”級構成了日本海自水下部隊的骨幹。其中,“親潮”級的首艇“親潮”號1998年入役。在世界常規潛艇範圍內,其艇齡仍算很年輕。但它和二號艇“滿潮”號已經分別於2015年和2017年轉爲練習艇。在世界潛艇部隊範圍內,這種以舊換新的速度是非常罕見的,足見日本海自格外看重其潛艇部隊的精銳化。日本企圖用裝備的質量優勢,換得西太平洋水下對抗優勢的心態不言自明。

潛艇對日本海自的重要性,還能夠從它們的艇名中窺得一二。對海自艦艇史有所瞭解的朋友會清楚,今天日本海自的很多艦名直接沿用了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艦名。“蒼龍”級潛艇的名號,就是從同名航母那裏繼承而來。拿航母之名來命名潛艇,可以說是一種“升格”,可以看出“蒼龍”在海自陣容中的分量。而作爲在性能上青出於藍的“白鯨”,下水時艇艏覆蓋的圖案與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的旗幟別無二致,意欲何爲不言自明。日本通過這種“小動作”,堂而皇之讓侵略歷史的符號登堂入室,將侵略歷史“光榮化”,把軍國主義基因悄悄傳遞下去的野心,值得我們警惕並認真應對。

按照此前日本海自潛艇部隊部署的慣例,“白鯨”號服役後很可能也會部署在吳港和橫須賀港,成爲應對所謂“西南事態”的急先鋒。它們的出現,順應了美日同盟在該地區興風作浪的需要,增大了發生地區軍備競賽的風險,破壞了地區的安全局面,只會動搖地區的和平和穩定。

誠然,“白鯨”是當今先進常規潛艇的代表。但它並非無法剋制。比如,通過水聲傳感網絡的構建,就可能及時抓住其蹤跡。在珠海航展上,反潛無人機的出現也讓人窺見中國在反潛新技術方面的探索成果。另外,我軍的固定翼反潛巡邏機,是專業的“黑魚殺手”。這種新質力量航程遠、速度快、滯空時間長、具備快速反應能力,擁有強大的搜潛和攻潛能力,能夠有效降低甚至清除敵潛艇的威脅。總之,面對空中和水下的立體化先進反潛網絡,一兩條想要興風作浪的“白鯨”,難逃作繭自縛的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