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10月15日,“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推进会在南京举行。当天,江苏55个规划师下乡工作站集中挂牌。

去年9月,江苏发布规划师下乡的倡议,倡议发起至今已有一年,目前已有近千名规划师活跃在江苏乡村振兴第一线。一年来,这批规划师在乡野大地做了什么?如何既让村落蓬勃发展,又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者走进乡村,进行观察。

规划,让“欠发达村”摘了帽

依山傍水的连片田埂、绿树掩映的乡间小路、风格各异的特色民宿……金秋时节,走进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环境清新自然,游人食客往来不绝,村内处处洋溢着乡野田园的独特韵味。

42岁的村民欧阳安军告诉记者,去年7月,听闻家乡做民宿、搞农业,村民收入日益提高,他果断关闭了在异乡办了八九年的企业,返乡发展。“国庆期间,我们家民宿每天的营收额大约有一万八千元,一年下来收益不比在外打工挣得少,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幸福。”

龙尚村内共8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约1195户。村里类似欧阳安军这样开办的民宿有8家,成为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龙尚村

如今龙尚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令许多村民都意想不到。要知道2016年,龙尚村还戴着“南京市欠发达村”的“帽子”,在街道对村年度考核中,连续15年排名倒数第一。2017年,龙尚村还有低收入农户70户135人。

如何摘掉“欠发达村”的帽子?问题的答案绕不开“乡村规划”。为了找到新的出路,龙尚村专门邀请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分院院长张川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经实地考察,张川最终决定做活龙尚村“山水文章”。

历经10个多月的反复论证,江宁第一个以村为主体的发展规划——“龙尚漫谷”发展规划最终敲定。依托汤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区位优势,激活龙尚乡村的山水资源价值,彰显“山谷—水系—田园”特色景观风貌,聚焦“慢经济”,“龙尚漫谷”摇身一变,成为以农业种植、农趣体验、滨湖休闲、浪漫度假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型社区,让村民的家园更美丽,让游客在浓浓的“乡愁”氛围中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发展规划确定后,该团队持续为村庄编制了建设规划、景观设计,并为方案落地进行服务指导。

思路一变天地宽。三年前,龙尚村因“穷”而为人知晓,现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镇”,更是南京近郊休闲旅游胜地。

“陪伴式规划、在地性设计是我们团队一直坚持的理念。我们派的设计师为龙尚村驻地服务了三年半,结合建设实际,规划方案也在不断微调优化。”张川说,以村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为例,乡村图书馆、校外辅导站,满足了村民对文化教育的新需求,农家庭院的优化让村民摆放农具更有序,恢复公共空间让村民有了更多邻里空间。

千名规划师驻村感受“泥土芬芳”

去年9月,江苏发布规划师下乡的倡议,呼吁广大规划师走到田间地头,做出带有“泥土芬芳”的乡村规划。一年的时间里,倡议已逐步变成现实,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年3月,溧阳市上兴镇的陶村村迎来了一位90后驻村规划师——郭芒,同时他也担任陶村村的“第一书记”。早在2017年,郭芒便参与了上兴镇牛马塘村的规划设计,回到上兴镇就像回家一样亲切。但下乡初期,郭芒脑海中始终盘亘着一个问题:怎样把“家”建设好?

上兴镇龙峰村牛头山村庄规划设计

“过去,把规划编制完毕,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现在,我们不仅要完成规划,更要把考虑如何把规划完整实施下去、如何满足村民的需求,毕竟乡村规划就是属于村民的规划。”郭芒举了个例子:目前上兴镇正在进行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按照目前政策非规划发展村不允许在原先的基础上新建或翻建。为了满足村民保留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需求,上兴镇引导村民在花村异地建房,既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又为他们守住了回忆与乡愁。

在驻村规划师的带领下,如今的陶村村顺利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扎根式、沟通式、陪伴式的乡村规划服务模式,改变着上兴镇,更改变着江苏各地的乡村面貌。在苏州树山村,规划团队创建了全国首个“乡村双创中心”,研发“树山守”乡村文创系列产品,如今树山村已由一个太湖边的薄弱山村,变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在丰县大沙河镇,一群青年党员规划师将规划设计竞赛搬到了田间地头,请村民担任评委,共同把“效果图”转换为村民认可的“施工图”。

丰县创新农园规划方案竞赛

规划师下乡,让乡村美得有形态、美得有韵味、美得有温度、美得有质感。“目前,江苏已建成80余个规划师下乡工作站,实现市、县全覆盖,带动60家规划编制单位、近千名规划师活跃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孔海燕告诉记者,这一举措不仅被列为省级机关20项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还被自然资源部作为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的首批6个典型案例之一在全国推广。

避免“千村一面”,规划才能留住乡愁

千里不通风,百里不同俗,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然而,样板式开发、穿衣戴帽式改造、流于形式的乡村美化……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很容易让乡村丢掉了独有的质朴面貌。

“乡村规划,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同时,乡村也要保护,传承乡愁和特色。”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看来,首先要厘清“特色村庄”和“村庄有特色”的区别。“并非特色类村镇如历史文化名镇才是有特色的,除此以外的其他村就可以千篇一律地照搬规划。”段进认为,面对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师必须俯下身子、挖掘特色、传承精神,留住乡野特色文化,留住乡愁。

树山村

乡村规划,人是关键。近年来,南京开展“政府-村庄-规划师”的结对机制,推动多方沟通交流,并不断探索责任规划师制度。“规划师的身份已经从传统的‘规划编制者’扩展为‘全过程服务者’。”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叶斌认为,当前乡村规划师应该集“规划决策的参与者”“规划编制的组织者”“规划初审的把关者”“规划实施过程的指导员”“乡镇规划的建议人”“基层矛盾的协调员和乡村规划的研究员”角色于一身,并构建乡村规划规划招募、履职、培训、考核、监督等制度。

乡村不是城市的翻版,规划师下乡也不是把城市的经验做法简单移植拷贝到乡村。为防止乡村规划落入“脸谱化”的老路,南京分别在江宁、栖霞、雨花台、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区内建立8个乡村工作站,让规划师协助街道建设美丽乡村,延续村庄历史民俗文化,充分保留地方建筑特色及建筑符号。

“一方面,要以镇村布局规划为基础,结合乡村自然本底、地形地貌、空间特色等因素,聚焦乡村突出问题,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按需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另一方面,规划决不能一编了之、束之高阁,要对规划的编制、实施、监测、评估、调整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孔海燕表示,让规划蓝图变成生动实践,才能把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成为别有风格另具韵味的山水田园、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文化载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沈佳暄 刘春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