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於霄雁 李釗銘 威海報道

“我是一個老兵,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是我的責任和擔當。”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的一次巡講報告會上,65歲的老兵王文水話語鏗鏘有力。近日,由中央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開展的2021年度“最美退役軍人”先進事蹟學習宣傳活動,王文水被評爲17名先進個人之一。

花白的頭髮、黝黑的皮膚、結滿老繭的雙手,一身“老農民”打扮的王文水在“西洋參界”卻鼎鼎大名。40年來,他以心血和汗水澆灌,用8粒西洋參種子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和家鄉落後面貌。

眼下,在威海市文登區張家產鎮口子裏村,參農們正採用現代化機械的方式收穫着西洋參,看到從土地裏翻滾出來的“白胖子”,參農們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

“今年,又是好收成。”口子裏村村民顧淑華笑着說,40年之前,她從來沒有想過種西洋參也能賺錢,“說王書記是我們村的致富帶頭人一點也不誇張,他幫助大傢伙脫掉了貧困帽。”她口中的王書記便是獲得“最美退役軍人”“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的王文水。

“黨員不幹誰幹!”

早在1983年,農村推行包乾到戶,文登區張家產鎮口子李村決定將山上集體田裏的西洋參苗分給村民種植。但村民都存有顧慮,兩千元一斤的種子種下顆粒無收怎麼辦?萬一本錢也賠進去了怎麼辦?伴隨着四面八方的質疑聲,王文水決定讓村黨支部起表率作用,先行種植西洋參。

爲了摸清西洋參種植土壤改良方法等關鍵性技術,王文水住在山上的窩棚裏,喫的是涼饅頭,喝的是山溝水,終於探索出西洋參的種植方法。1986年,農田種植西洋參終於成功!王文水的半畝西洋參就賣了5600多元。

看到成果村裏的村民開始動搖,他主動聯繫村裏願意種西洋參的農戶,將種植技術編成小冊子,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對於個別貧困戶,他無償提供種子或參苗;對不懂土壤改良、不會配比農藥的農戶,他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甚至直接幫他們把參池子整好、把農藥配好;對種植過程中出現的病害情況,他第一時間去查清原因、開出藥方。“有問題都找他,小問題他就電話裏說說,大問題他就騎車去參農的家裏幫忙看看。我從王書記身上學到最多的一是技術,二是做人的品質。”口子李村村委委員王書進是最早一批跟着王文水種植西洋參。

此後,王文水義務推廣栽培技術,先後培訓“參農”20多萬人次,幫助3000餘戶家庭種參致富,輻射帶動10萬多人就業。

“我們黨員不帶頭幹,老百姓心裏沒譜,我從部隊退役回來就是爲了改變家鄉的現狀,讓鄉親們通過西洋參發家致富。”王文水說。

“只要我不倒下,就一直奮鬥不止!”

1979年,王文水從部隊退役後,就立志要帶領羣衆走出貧困、共同致富。他所在的口子李村一共46戶、96口人,山間薄地360畝。早些年,村民們跟着王文水種植西洋參,腰包都鼓起來了。但沒什麼經濟來源的村集體卻依然一窮二白,村內基礎設施十分落後。

2018年初,王文水全票當選口子李村黨支部書記時,家裏人表示不理解,“你都60多歲了,辛苦操勞了一輩子,身體也不太好,何苦還要當個小村書記?”而王文水卻說:“我對這個小山村有着深深的感情,就想再多爲村裏乾點實事。”上任之後的王文水,更換了村裏年久失修的路燈,改造了村內所有老舊線路;申請修建了老年活動室,自己添置了桌椅、娛樂器材;打造口子李村民俗館,陳列上自己收集的農村老物件;又自費將村委會的旗杆、破舊的辦公桌椅更換一新。上任三年,他出錢出力,先後爲口子李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籌集資金200多萬元。“上哪找這麼好的村書記!”口子裏村村民張界松說。

如今,在王文水的引領帶動下,當地農民種植西洋參6萬多畝,年產鮮參8000噸。文登區成爲全國最大的西洋參主產區,2018年,榮獲“中國西洋參之都”稱號,文登西洋參品牌價值達到116多億元。王文水的西洋參種植基地也從文登擴展到榮成、乳山等地,在威海播種下越來越多致富的“金種子”。

被問及爲什麼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時,王文水告訴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當兵的經歷促使自己從一個不成熟的青年變成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當時沒有想到會有怎樣的成就,只是知道一股腦地往前幹,只要堅持,沒有做不成的事,這也是部隊生活教會我的。”

作爲一名有着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王文水把自己一生學的西洋參種植技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退役軍人和廣大的參農,報答父老鄉親們。他說自己是黨和部隊培養出來的,退役不褪色,爲人民服務義不容辭。

2019年,王文水依託自己的西洋參產業園,打造威海市退役軍人西洋參創業培訓基地,每年可以培訓退役軍人1000多人,幫助有意願的退役軍人通過種植西洋參創業致富……如今,65歲的王文水依然忙碌在帶領村民致富的路上。“只要我不倒下,就一直奮鬥不止!”一句樸實的話語,道盡了一位老兵的使命擔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