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0月16日消息(记者 梁振文 李绍远)10月16日下午,中国(海南)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暨自贸港考察采风行来到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自全国各地的40余家主流媒体代表齐聚儋州,参观儋州两千多年来,在悠久的历史中发展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17个代表性项目显示了儋州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特色,尤其是儋州调声及海南端午习俗,让各家媒体代表感慨儋州深厚人文底蕴。

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记者 刘洋摄

17个非遗项目显儋耳人文底蕴厚重

2018年,儋州打造了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该展馆通过图片、音像和实物等形式展示儋州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12项,通过打造非遗展示中心,为儋州的非遗企业提供很好的展销平台,起到了非遗传承和发展作用。

媒体嘉宾在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参观。记者 刘洋摄

儋州人能歌善舞,在儋州流行一种男女集体对唱、唱与舞交融的调声活动。调声用儋州话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其曲调多变、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独特艺术风格,被誉为“南国乐坛奇葩”。在现场,虽然嘉宾们听不懂儋州话,可优美的旋律依旧让他们不自觉地跟着节奏哼唱。

“儋州的非遗文化与中国西部各有千秋,令人眼前一亮。”青海日报文化发展公司总监张永春感慨,这里诸多非遗项目,让大家充分了解了儋州人民的智慧。同样,也让大家对海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据介绍,儋州采取文旅融合,举办组织旅游团队参观、非遗课堂、科普培训等方式,宣传儋州非遗,以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为载体,推动非遗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该展示中心的打造不但可以作为宣传儋州非遗的窗口,而且儋州非遗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展示、销售非遗产品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自该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每年参观人数约1.5万人。

“非遗+”为儋州发展增添新动能

2020年,列入儋州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17项,其中国家级2项,分别为儋州调声、海盐晒制技艺;省级3项,分别为儋州山歌、海南端午习俗(泊潮海龙舟)、土法制糖技艺;市级12项,分别为白马井舞龙、儋州排子鼓、儋州粽子手工技艺、白马井玛仔制作技艺、中和香糕制作技艺、儋州米烂制作技艺、儋州鸡屎藤馍制作技艺、海头“二月二” 习俗、中和正月十五闹元宵习俗、白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习俗、儋州客家山歌、儋州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

媒体嘉宾在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参观。记者 刘洋摄

儋州是海南传统土糖的重要产地,在唐代,儋州土糖已经作为“贡品”奉送朝廷。直至今日,儋州还保留有土法制糖技艺,其法利用传统榨蔗工具(石辘)榨出蔗汁,然后过滤、熬煮、入模成型,最后自然凝固成糖。儋州土糖,不仅营养丰富,还是益气养血、祛风散寒的良药。

儋州市土法制糖第五代传承人吴少玉认真给大家讲解着自家的土法制糖技艺,在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媒体均对她非常佩服。

荆州日报传媒集团办公室主任高丹接受新海南记者采访。记者 刘洋摄

“这是一个时代的技艺与记忆,她完全继承了先辈的智慧与传承。”河南日报旅游工作室主任张莉娜激动地说,她以为这样的土糖制作方法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没想到自己能有幸在儋州一睹该技艺。这里的多项非遗技艺,不仅是海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是儋州走向世界的文化。

据介绍,儋州市持续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通过旅游的方式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人民群众。打造“非遗+公共文化+旅游”文旅综合体验区,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公共文化优势资源,推出特色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开展“非遗进夜市”活动,通过非遗表演、非遗互动与非遗体验,打造海南特色的夜市文化。

同时,儋州加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椰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鼓励高校、企业和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探索“非遗+乡村振兴”模式,鼓励各乡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鼓励各企业、单位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此外,儋州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和支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专家参与学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等,传扬非遗文化,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韦晓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