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稻”收割現場。記者 李忠 攝

高達1.8米左右的“巨型稻”。記者 蔡懷光 攝

杭州日報訊 10月16日,是第41個世界糧食日。這一天,也是建德市三都鎮新和村袁隆平生態水稻種植基地試種的“巨型稻”迎來的豐收日。

爲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三都鎮現場組織開展了“稻豐收 話共富”巨型稻合作簽約儀式暨“袁隆平生態水稻種植基地”授牌活動,發佈2022年鎮村企黨建聯盟“巨型稻”種植計劃,推出“土地銀行”共富模式。

這也是“巨型稻”品種首次在浙江試種成功。記者在現場看到,高粱一般粗的稻株粗壯挺拔,平均每株水稻植株高達1.8米左右,是常規稻的兩倍;同時穗長粒多,單穗最高實粒數達到500粒左右。預計“巨型稻”畝產可達900—1000公斤,較普通稻畝產增加200至300公斤。

“我是今年3月來到建德市三都鎮新和村的,這裏地處富春江、新安江、蘭江的三江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特別是其水質、土壤、氣候都非常有益於水稻的健康生長。建德三都鎮又是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農業特色強鎮,因此我們選擇這裏作爲浙江首塊試驗田。”袁隆平生態水稻種植基地的負責人劉奕介紹說,當時這塊試驗田還是一塊拋荒田,前期他們花了3個月的時間進行改良,對能取得這樣的豐收非常驚喜,尤其是水稻的化驗結果還超越了有機種植數值。他們計劃明年在全鎮繼續擴大“巨型稻”種植面積,之後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等一條龍產業,幫助當地農民增產增收,實現共同富裕。希望今後能讓建德大米像東北的“五常大米”一樣走出一片市場。

活動現場,最開心的就是割稻子比賽了。19個村的村書記組成的4個黨建聯盟片區加入了“巨型稻”收割比賽。現場還用“巨型稻”蒸出米飯供大家品嚐。

此次活動中,三都鎮還推出了“土地銀行”共富模式,即通過土地共享,資源共享,收益共享,實現農戶+村鎮+企業的三級聯動。將基礎設施薄弱,灌溉能力較差的小塊土地流轉進“土地銀行”,連片整治,建成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改造後根據每畝耕地的肥力、水源、位置等立地條件,進行溢價招租,超出部分的收益,由原土地承包人、村集體、農業公司按比例分紅共享。農戶可實現流轉收益、股金和勞務工資“一地三收”,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增效擴面。

“今年以來,三都鎮圍繞黨建聯盟和共同富裕,着力破解耕地拋荒,農業產業附加值低等問題,大力招引培育新型農業主體,變荒田爲良田,變村民爲股民,變產品爲商品,持續促進農戶增收致富,打造三都特色的山區農業產業共富新示範,爲建德爭當浙江共同富裕示範區‘縣域樣板’提供三都方案。”三都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