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17:34,NASA露西號(Lucy)探測器搭乘宇宙神V-401火箭,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天軍基地發射升空,正式開啓它的外太陽系探測之旅

這個從NASA知名“摳門”項目裏脫穎而出的探測器,將奔赴遙遠的木星軌道,在接下來的12年探測中,相繼探訪8顆不同大小、類型和位置的小天體,爲人類首次揭開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的神祕面紗

太長不看版

  • NASA露西號探測器啓程前往木星軌道;

  • 主要探測木星特洛伊小行星,它們是追溯太陽系早期歷史的“時光膠囊”;

  • 此行將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太陽系早期動盪的歷史。

小項目裏的大贏家

2017年1月5日,NASA正式公佈了第8屆“發現”級項目的2個當選任務,其中一個就是“露西號“。

“發現”級項目,是NASA深空探測項目三大梯隊裏規模最小、預算最低的一類,主打成本低、週期短、見效快的小型任務,每個任務常規預算約4.5-5億美元,設計壽命不超過36個月,探測目標精簡明確。

簡單來說就是:更快、更好、更便宜。

在這樣的指導方針之下,開始於1992年的“發現”級項目至今已獲批16個,其中11個任務成功開展,以極低的成本、極高的效率,大大增進了我們對太陽系內和系外諸多方面的認識。

雖說中的是個小項目,露西號實際“享受”到的規格並不低。在常規預算4.5億美元的指標下,露西號的任務週期總預算已飆升至9.81億美元——可以說是完全達到了中型項目“新疆界”級的預算待遇,多少能稱得上是小項目裏的大贏家了。

木星軌道上的“特洛伊”小行星

露西號的探測目標是一類特殊的小行星: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我們較爲熟悉的主帶小行星,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人們常以小行星帶爲界,把太陽系劃分爲“內太陽系”和“外太陽系”,木星特洛伊小行星就聚集在遙遠的外太陽系。

它們和其他區域的小行星一樣環繞着太陽轉動,唯一特別的地方在於:特洛伊小行星是和木星“綁定”着一同環繞太陽公轉的,或者說,特洛伊小行星所聚居的羣落幾乎和木星共享同一條飛行軌道

如此穩固的“綁定”關係,背後是引力這雙無形大手。

兩個有環繞關係的天體周邊有5個“平衡點”——在這些點附近,兩個天體的引力綜合影響可以達到平衡——這5個點被稱爲“拉格朗日點”(L1-L5)。

這裏的“兩個天體”可以是太陽和地球(日地)、地球和月球(地月),也可以是太陽和木星(日木)等等。

如果有第3個天體位於這些拉格朗日點上,則可以輕易與這兩個天體保持幾乎相對靜止。

探測器就經常利用這些“風水寶地”。例如,太陽探測器SOHO位於日地拉格朗日L1點附近,即將發射的鴿王之王·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計劃被安置在日地L2點附近。

我國嫦娥四號任務的通訊中繼星鵲橋號,位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附近,可以幫助在月球背面探測的嫦娥四號保持和地球的通訊。

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羣,則位於太陽和木星(日木)連線兩側各60°間隔外的拉格朗日L4和L5這兩個平衡點附近,分爲L4特洛伊小行星羣L5特洛伊小行星羣兩團。

“特洛伊小行星”的名字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戰爭”,分列在L4和L5的兩團特洛伊小行星羣也分別被稱爲“希臘陣營”和“特洛伊陣營”,其中的小行星分別以各自陣營中的英雄命名。

唯二的兩個例外是:位於L4區域的小行星赫克託耳(Hektor),在神話中其實屬於特洛伊陣營;L5區域的雙星系統之一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在神話中其實屬於希臘陣營。它們是在確定命名規則之前被命名的。

特洛伊小行星並不是木星獨有的。其他行星,例如天王星和海王星,甚至火星和地球也有自己“綁定”的特洛伊小行星(羣)。只不過,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羣被發現最早,且數目最爲龐大,因此在不加限定詞的情況下,“特洛伊小行星”也常常專指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行星科學家認爲,特洛伊小行星是外太陽系巨行星形成時期留下的殘骸,是原行星盤中沒能形成行星的“邊角料”。因此,這些小行星可能非常古老,還保留着太陽系早期物質的成分和信息,和位於內太陽系的主帶小行星、近地小行星一樣,是我們追溯太陽系早期歷史和演化的“時光膠囊”

特洛伊小行星數目衆多,目前記錄在案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有1萬多顆,最大的直徑200多千米,最小的只有約1千米。實際數目遠不止這些,只是由於距離遙遠,個頭小的那些很難被發現。

即使是最大的那些,迄今爲止我們也只是通過望遠鏡看到過一個個小亮點,不曾知道它們表面到底是什麼樣子——這正是露西號將爲我們揭曉的“祕密”。

首個特洛伊小行星探測器

露西號不僅是人類首個近距離探訪特洛伊小行星的探測器,而且不止探訪一顆。

它全程計劃探訪6顆木星特洛伊小行星(Eurybates、Polymele、Leucus、Orus、Patroclus和Menoetius),1顆特洛伊小行星的衛星(Queta)和1顆主帶小行星(Donaldjohanson),將創下一次任務中探索最多天體的記錄

別看露西號有這麼多探測目標,這場旅程並不會千篇一律:這些小行星各有特色,展現了太陽系中豐富多彩的星球面貌

行星科學家常藉助小行星反射陽光的差異(光譜類型)來區分它們的組成成分,如C型主要由碳質構成,S型主要由硅質構成,M型主要由金屬構成,D型和P型可能富含有機物…… 

不同軌道位置的小行星常常有着不同的成分類型,例如C型小行星在主帶和近地小行星中十分常見,但在特洛伊小行星中卻很稀有。但即使在軌道位置相似的特洛伊小行星中,也混合着D型、P型、C型等多種類型

不只是成分差異,在露西號的探測目標中:

  • 最小的小行星Donaldjohanson直徑只有約4千米,而最大的Patroclus直徑達到140千米;

  • 自轉最快的Polymele上只要6個小時就能過完一天,而自轉最慢的Leucus上一天長達440個小時;

  • Patroclus和Menoetius在環繞太陽公轉的同時,還是繞着共同質心轉動的雙星系統;直徑僅64千米的Eurybates,還有一顆小小的衛星;

這些“相似”和“不同”,會給各個小行星的演化帶來什麼影響?明明大家都是太陽系早期的“邊角料”,現在也在差不多的軌道位置,爲什麼會有這麼大差別?是它們原本形成於不同的位置,後來被木星引力捕獲困在了一起?還是因爲太陽系早期的巨行星遷移,連帶着小行星發生了“乾坤大挪移”

露西號的“星口考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太陽系早期動盪的歷史

但奔赴木星,去往外太陽系並不容易:離太陽越遠,探測器接收太陽能的效率就越低。

應對之法無非兩種:一是改用核能供電,像旅行者號、卡西尼號、新視野號那樣;二是讓太陽能電池板儘可能寬大,增加接收太陽能的面積,但這樣又會增加探測器的重量。

露西號這樣的“發現”級(小型)任務,在有限的預算內是很難夠得上使用核電池的待遇的,所以別無選擇只能硬着頭皮選擇了第二種。

露西號探測器的太陽能板異常巨大,每塊直徑7.3米,在太陽能板完全打開時,探測器全長可達15.8米。露西號也將打破距離太陽最遠的太陽能探測器運行記錄

感受一下露西號“遮天蔽日”的巨大太陽能電池板:

以“露西”爲名

露西號探測器的名字,來自一具名叫“露西”的骨骼化石,而這份化石的名字,又來自披頭士的一首流行歌曲。

一首歌,一具化石,一顆探測器,是如何以一種奇妙的機緣相遇的?這還要從露西號的使命說起。

既然特洛伊小行星是我們追溯太陽系早期歷史的“時光膠囊”(之一),那近距離探訪這些小行星,就相當於讓我們“登上時光機”,幫助我們探尋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歷程

肩負這一使命的探測器,讓項目組的科學家聯想到了一具名叫“露西”的化石——

1974年11月24日,古人類學家唐納德·約翰遜(Donald Johanson,記住這個名字,後面還會提到)等人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哈達爾發現了一具形似人類的骸骨化石,編號AL 288-1。

當晚,在人們爲此載歌載舞開party慶祝的時候,營地裏循環播放着披頭士的名曲《天空中戴着鑽石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酒足飯飽之後,無人記得到底是誰開始這麼叫的,反正此後這具化石就一直被稱爲“露西”(Lucy hominin fossil)了。

| 維基“>| 維基“>| 維基“>| 維基“>| 維基“>| 維基“>(左)“露西”骨架 |

| 維基“>| 維基“>| 維基“>| 維基“>| 維基“>| 維基

後續研究顯示,“露西”是一具女性阿爾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化石,這一猿種具備直立行走的能力,爲我們追溯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考古證據。“露西”生活在距今約320萬年前,(可能)是目前已知的“人類最古老的祖先”

更爲古老的湖畔南方古猿曾被認爲是“露西”的祖先,但對2016年發現的、距今約380萬年的男性湖畔南方古猿頭骨MRD-VP-1/1的研究顯示,兩種猿類至少共存了10萬年,可能並非簡單的“直系祖先”關係。此外,智人的始祖到底是哪種猿類也存在爭議。

追溯人類的起源和演化,和追溯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是不是看起來差不多的樣子?好的,探測器就叫“露西號”吧~

露西號任務的徽章把這幾個元素融合在了一起:鑽石形狀來自披頭士歌曲《天空中佩戴鑽石的露西》,左邊的骨骼則代表古人類化石“露西”。

12年,8顆小天體

爲了多去幾顆特洛伊小行星,露西號選擇了“飛掠”這種探測方式,與每個目標擦肩而過,利用短暫的接近時期完成科學探測和數據收集。

科學家爲露西號精心設計了一條複雜的飛行軌道

在2021年10月發射升空之後,露西號將先後探訪1顆主帶小行星;4顆位於日木L4區域的特洛伊小行星和1顆衛星;以及2顆位於日木L5區域的特洛伊小行星。全程將3次飛掠地球獲得引力助推(EGA)並完成5次大幅度的軌道深空機動(DSM)。

事實上,露西號會始終環繞太陽飛行,只是通過合理的行程規劃加上適時的軌道調整,探測器能恰到好處與每個目標相遇。

首先是主帶小行星Donaldjohanson。這顆小行星原本無名,編號1981 EQ,在確定成爲露西號的探測目標之後,於2018年被正式命名爲Donaldjohanson,以紀念前面提到的露西化石發現者之一——唐納德·約翰遜。

正式探測特洛伊小行星之前,露西號計劃在這顆主帶小行星身上先演練一番,測試一下科學儀器的性能,以期在之後的探測中展現出全部實力。

此後,露西號會繼續向外太陽系飛行,直到2027年抵達木星軌道,剛好能與L4特洛伊小行星羣相遇。露西號將在2027-2028年先後探訪這裏的4顆特洛伊小行星Eurybates、Polymele、Leucus、Orus,以及Eurybates的衛星Queta。

更精妙的是,露西號完成L4區域探測之後,將離開木星軌道,沿着自己的大橢圓路線飛回內太陽系,甚至回到地球附近再借個力。等露西號再次沿着大橢圓路線飛到木星軌道時,已經是2033年了。

在此期間,木星和兩團特洛伊小行星羣也繞着太陽公轉了將近半圈,露西號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順勢飛入L5區域,探訪其中的兩顆直徑100多千米的小行星Patroclus和Menoetius。

這也將是人類探測器首次造訪兩顆小行星大小相當的雙星系統。

屆時距離露西號從地球出發,已經過去了近12年。如果那時候露西號還健康的話,它甚至還能繼續飛行,利用木星和特洛伊小行星羣公轉週期的規律,反覆穿梭在L4和L5小行星羣中。

從太陽看來,露西號只是“簡簡單單”在繞着自己轉圈,而在木星的視角看來,露西號彷彿在太空中反反覆覆跳着炫酷的“8字舞”

值得一提的是,露西號原本計劃探測的小天體數目只有7顆,最終的8顆其實是個幸運的意外

在露西號決定探訪小行星Eurybates之後,哈勃望遠鏡在這顆小行星周圍發現了一顆直徑約1千米的衛星。這顆小衛星在2020年10月被命名爲Queta。

小行星有衛星,這本來就挺少見的,還正好在露西號的既定探測軌跡上,當然不能放過。於是,露西號的探測計劃裏順勢就加了1個探訪目標。

前面說過,從前的特洛伊小天體通常以希臘神話特洛伊戰爭中的英雄命名,但因爲數目太多,這個命名規則已經難以爲繼了。

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新規定:絕對星等大於12的小型木星特洛伊天體,將以奧林匹克運動員的名字命名。“Queta”(奎塔)就來自墨西哥田徑運動員恩裏克塔·巴西利奧(Enriqueta Basilio,也被稱爲Queta Basilio),她是奧運史上首位點燃奧運聖火的女性火炬手。

輕裝簡從,帶着前輩們的“禮物”

追溯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是一個宏大而綜合的課題。露西號實際要做的,是用自己攜帶的科學儀器,仔細考察每顆天體的表面成分、地質地貌、內部結構等各種特徵,獲取儘可能豐富且準確的觀測數據,供行星科學家分析。

露西號總重821千克(不包括燃料),僅攜帶了四種科學儀器

  • 高分辨率可見光相機L’LORRI,可以拍攝全色影像(也就是黑白影像),波段覆蓋0.35-0.85 微米。

  • 彩色可見光相機和紅外成像光譜儀L’Ralph,包括彩色可見光相機MVIC和紅外成像光譜儀LEISA兩部分,前者可以拍攝彩色影像,後者可以探測小行星的表面成分,兩者分別覆蓋0.4-0.85 微米和1.0-3.8 微米波段。

  • 熱輻射光譜儀L’TES,可以探測小行星的熱慣量、表面成分、孔隙度等特徵,波段覆蓋6-100微米。

  • 終端跟蹤相機T2Cam,可以拍攝寬角影像,協助確定小行星的形狀,覆蓋0.4-0.8微米波段。

此外,露西號還會利用高增益天線測量無線電信號的多普勒頻移,確定小行星的質量和密度分佈。

出於節約成本和提高建造效率的考慮,露西號的科學儀器大都是在NASA之前探測器使用過的成熟儀器基礎上設計建造的

L’LORRI相機繼承自新視野號的長焦距高分辨率相機LORRI,L’Ralph相機繼承自新視野號的Ralph相機,L’TES光譜儀繼承自冥王號(OSIRIS-REx)的OTES和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GS)的TES。

真就連名字都不帶改的,前面直接加個代表露西號的L就完事兒了……

繼承前輩探測器的儀器,是“發現”級項目的老傳統了。總之能省的錢絕不多花,把花錢的事兒留給旗艦級這樣的土豪項目去做就好。

小天體探測熱潮,方興未艾

啓程前往外太陽系的露西號背後,是各國小天體探測如火如荼的熱潮。

一方面,過去十幾年裏的小天體探測成果(深度撞擊號、隼鳥號、羅塞塔號等)已大幅刷新了我們對諸多小行星和彗星的認知;另一方面,我們對許多類型的小天體的瞭解還依然近乎空白,尤其是那些位於遙遠外太陽系的小天體。

這一邊,探訪近地小行星的JAXA隼鳥2號和NASA冥王號完成小行星採樣還沒多久;那一邊,NASA的金屬小行星探測器靈神號、JAXA的火星衛星探測器MMX、中國的首個近地小行星和主帶彗星探測器都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有望在接下來的數年裏陸續發射升空。

即便等這些任務都發射了,人類依然還沒有探測器近距離探測過半人馬小天體、離散盤中的矮行星、木土天海王星的小衛星、長週期彗星等許多類型的小天體。

這個各國太空競賽的新賽場,還有無數未知和驚喜等待着地球人的探測器前去探索和發現呢。

來源:果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