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作爲三江之源,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新時代的新青海,在國家公園建設中貢獻出“青海經驗”,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高原大地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現代畫卷。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主辦的“協同發展向西望續寫絲路新篇章”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一行走進青海,聚力青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西部開放新高地、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的實踐與探索。

生態優先

綠色答卷可圈可點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作爲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

2016年3月5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爲我國批覆的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同年6月,作爲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機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

依三江源而建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位於青海省西南部,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田俊量表示,“三江源國家公園通過優化管理體制、創新保護機制,組建省、州、縣、鄉、村五級綜合管理實體,統一行使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改變了‘九龍治水’藩籬,有效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

據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中,形成了“一面旗幟引領、一個部門管理、一種類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戶一崗管護、一體系統監測、一支執法隊伍、一衆力量推動、一種精神支撐”九個一的三江源模式。

記者通過觀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展陳中心的專題片,直觀感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大美風光。人民網記者趙光霞攝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江源國家公園將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設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17211名牧民喫上了生態飯,“每一戶有一個管護生態公益崗位,每一家有一個生態管護員,讓牧民從草原利用者變爲生態守護者,既守護了自己的家鄉,還拿到了工資,有效帶動了原住民保護生態的積極性,也激發了他們的榮耀感。”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四級調研員李振宇指出。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爲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青海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綠色答卷: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好生態永遠是青海的一張金名片。伴隨着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爲我國第一批國家公園的正式設立,綠色發展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

開放高地

通道建設蹄疾步穩

深處內陸的青海,搭乘“一帶一路”建設東風,從開放“末梢”走向“前沿”,全方位、多層次敞開開放合作的大門。

今年9月28日,中國(海東)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簡稱“海東綜試區”)“9710”跨境電商B2B出口業務正式開通,自此海東綜試區開始進入多種業務模式共同發展階段。

依託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B型),海東綜試區作爲青海首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於2019年12月獲批設立,這也標誌着青海開放型經濟平臺建設邁上新臺階。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B型)管委會副主任李生福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海東綜試區已實現跨境電商B2B出口貨物375萬美元,到年底,‘9710’跨境電商B2B出口業務力爭實現5000萬人民幣貿易額。”

位於西寧市城市副中心多巴新城的青海絲綢之路國際物流城,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這個集多功能、規模化、智能化於一體的大型現代物流樞紐,總體規劃佔地面積2160畝,分南北兩個片區。

青海絲綢之路國際物流城高達24米的多功能倉庫。人民網記者趙光霞攝

據瞭解,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開發原則,青海絲綢之路國際物流城的大數據運營指揮中心等已開始試運營,南區一期項目也將在明年上半年開始分步投入運營。

青海歐璐國際物流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方磊特別提到了物流城建設中的一些小細節,“大家看這些倉庫上方有一些方孔,白天進到庫房不用開燈,其實就是爲了綠色節能。”據悉,物流城的多功能倉庫高達24米,每個倉庫的單體體量都很大,面積最小的都有2萬平方米。

依託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5G等高科技先進技術,青海絲綢之路國際物流城未來的發展目標是打造成爲五大基地:“中歐班列”進出口貨物集散基地、公鐵聯運樞紐基地、商品組裝加工基地、倉儲式商品銷售交易基地、“物流+科技+金融”產業化供應鏈基地。”

特色之路

“青海製造”走向世界

世界藏毯在中國,中國藏毯在青海。在青藏高原,編織藏毯已有千年歷史。2006年,“加牙藏族織毯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距離西寧市20多公里的湟中區加牙村,正是加牙藏毯的發源地。

聖源地毯展示中心展出的地毯。人民網記者趙光霞攝

在位於西寧市城中區的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源地毯)展示中心,記者見到了顏色絢麗、花紋各異的各式藏毯樣品。“我們90%以上的生產原料都是天然的,用產自青海的藏系綿羊毛,也就是俗稱的“西寧大白毛”,織出的藏毯不僅堅韌耐磨、質地柔軟,而且綠色環保。”聖源地毯董事長薛婷介紹道。

創辦14年來,聖源地毯把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理念、工藝技術相結合,更好契合了市場需求和客戶需要。聖源地毯不止暢銷國內,還遠銷歐美、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薛婷透露,“預計今年能實現產值8000萬元,截至今年9月份,我們的出口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水平。”一塊塊藏毯,闖出新天地,邁出“國際範兒”,成爲高原產業走向世界的一張“金名片”。

發展產業,帶動就業。藏毯編織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薛婷說,“我們的就業門檻較低,工人經過短期的培訓之後就可以上手,並且隨着編織技術的提升,工資還會增加。”

來自附近村莊的趙菊,在聖源地毯做手工編織已有三年多的時間,她一邊忙着手中的活,一邊滿意地跟記者說:“我坐公交20多分鐘就能到,很方便,每月收入4000左右,把家裏孩子上學的費用都解決了。”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聖源地毯在綠色發展中傳承非遺手藝,在創新升級中帶動就業增收,其發展之路,既是青海依託資源優勢打造特色產業的生動實踐,也是青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