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珍藏在首都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廳裏的書信,落款是一位叫羅德俊的市民,時間是1937年,也就是北平淪陷那一年。全文雖只有短短148個字,被寫在一張比A4還小的略微泛黃的紙上,然而這封信並非藏在家中或者日記本里,而是在位於阜成門內大街的白塔寺塔頂找到的。1978年,白塔寺白塔因地震出現裂縫,在整修過程中,一名文物工作者在白塔塔頂的夾縫中發現了這封泛黃的羅德俊手寫的信。

文物展示

北平市民羅德俊手書,記錄了七七事變後日軍在北平的暴行。

七七事變後,平津兩地淪陷。至11月,戰事初定,有感於國家民族前途命運未卜,北平市民羅德俊奮筆疾書,寫成這份珍貴的手書,記錄了七七事變期間,日軍犯下的暴行,並將手書藏在白塔之中:

“今年重修此塔,適值中日戰爭,六月二十九日,日軍即佔領北京,從此戰爭風雲彌滿全國,飛機大炮到處轟炸,生靈塗炭莫此爲甚。槍殺奸掠無所不至,兵民死難者不可勝計。數月之中而日本竟佔領華北數省,現戰事仍在激烈之中,戰事何時終了尚不可能預料,國家興亡難以斷定,登古塔追古憶今,而生感焉,略述數語以告後人,作爲永久紀念。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羅德俊”。

這份簡短的手書,記錄了一位普通民衆的憂國之心、憤慨之意,時刻提醒我們歷史不能忘記,有國纔有家。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地區蓄意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面對亡國滅種危機,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纔是我們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通電“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爲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七七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起點,又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促進了全民族覺醒,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與橋共存亡”

“七七事變”發生時,宛平城和盧溝橋是日軍奪取的主要目標。宛平城西的盧溝橋,歷史上曾是北京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橋北不遠處的平漢鐵路橋,是當時南北交通大動脈的咽喉。“七七事變”最慘烈的戰鬥就發生在那裏。

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在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爲藉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方嚴正拒絕。8日晨,日軍突然炮轟宛平城,並向平漢鐵路橋中國守軍猛烈攻擊,駐守的中國第29軍官兵奮起自衛。黎明時分,暴雨如注,大隊日軍突然出現。協助守衛橋頭的第29軍37師219團3營預備隊十連排長沈忠明,躍出塹壕,站在掩體前伸出右手,制止日軍進入警戒線。日軍揚言搜尋失蹤士兵,強行上前並開槍,沈忠明中彈當場犧牲,他是已知的“七七事變”中犧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黨員。

8日這一天,日軍向宛平城的中國守軍發起了三次進攻,並向平漢鐵路橋及左側的回龍廟陣地中國守軍連連猛攻。中國守軍110旅旅長何基灃發出誓死“與橋共存亡”的命令,並親臨前線指揮戰鬥。中國守軍與日軍浴血搏鬥,沒有子彈了,就掄起大刀,與日軍展開肉搏戰,兩個排的80餘位中國守軍最後全部戰死在橋頭陣地。

7月28日,在飛機、大炮的支援下,日本侵略者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發起了猛烈攻擊。在5個多小時的慘烈戰鬥中,中國守軍傷亡2000餘人,北平淪陷。

日軍佔領盧溝橋

“不讓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國寸土”

面對亡國滅種危機,“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表《爲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呼籲“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建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並提出“不讓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國寸土”“爲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的響亮口號。

7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與抗日的革命者,應準備隨時出動到抗日的最前線”。7月23日,毛澤東又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的方針辦法與前途》,指出“中國共產黨人願同國民黨和全國同胞一道,爲保衛國土流盡最後一滴血,反對一切遊移、動搖、妥協、退讓,實行堅決的抗戰。”全國各族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

被日軍炸燬的宛平縣城

盧溝橋的炮聲是中華民族抗戰總動員的號角。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整個中華大地到處都是抗日的怒火,形成了中華民族史上空前的團結禦侮、抵抗侵略的壯觀局面。中華民族用血肉之軀,血戰至死,築起了一道新的長城!在這場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中,中國共產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力挽狂瀾、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