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盛繼續看多商品!“超級週期”最痛苦的時候還沒有來 來源:財聯社

當地時間週一凌晨,今年1月曾高喊“超級商品週期”的高盛全球商品研究主管Jeff Currie再度接受知名播客Odd Lots訪談,直言商品集體暴漲帶來的痛苦尚沒有達到最大值。

Currie在節目中表示,目前商品市場的漲勢已經遠超能夠預期的情況。以原油爲例,截至上個月能夠測算的產出缺口已經達到450萬桶/天,接近全球原油市場的5%。這種級別的缺口已經不是OPEC、美國能夠單獨解決的情況了。

他說,這種情況在商品市場極爲普遍,銅庫存正在以8%-10%的速度下滑,這種情況是從未能預想的,而歐洲工廠的停產也向我們展現了問題跨國家、跨品類傳播的情況。

眼下的情況是,雖然驅動漲價的因素還是此前提過的那些,例如消費者行爲習慣趨同、疫情前對“舊經濟”的投資不足、供應鏈囤積庫存,這些商品價格進一步上行的風險甚至已經超過了高盛此前的預期。

在被問及熱門的“減碳造成傳統能源投資不足”假設時,Currie表示這一問題其實並不是這兩年才發生的。由於投資回報不高,許多大型公司、投資人早在多年前已經退出(石化等)領域的投資。所以並不是爲了迎合ESG等概念,而是他們早就已經這麼做了。

他說,對於石化公司而言,接下來我們需要關注的焦點是油價到底要漲到多高才能驅動資本流入這個行業,能驅動能源公司開工的動力不只是油價翻倍,公司股價翻倍也很重要,同樣這也是觀察ESG等理念產生何種影響的機會。

Currie再次強調了目前發生的種種情況繼續迎合“超級商品週期”的概念。對於那些在過去已經關閉的(化石燃料)產能,重啓這些設施所需的費用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所以接下來更多的投資將繼續緊盯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因此,在未來3-6個月一些國家的增產能夠緩解問題,但遠遠談不上解決。

不過Currie也表示,目前造成廣泛通脹的源頭並非煤炭等燃料的短缺,這個市場一直是由需求驅動的,這是“商品牛市”與“商品超級週期”的區別,超級週期來自於結構性的需求提升。這個道理也與“通脹只能由低收入人羣需求結構性提升創造”相同。

最後在談及前瞻預期時,Currie認爲目前各個大類商品仍將處於當前(上漲)週期中,目前這些“暫時性事件”回頭來看可能會比預期得更加持久。如果六月後再來問他,可能當時正處於市場最痛苦的時候,到九個月後有更大的概率是整個系統正在尋找解決的方法。

對於原油市場來說,未來三至六個月可能是最痛苦的時候,高盛目前給到的預期爲90美元,但他也強調有巨大的上行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