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介:赵勤玉,安徽六安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从事绘画三十余年。现兼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合肥之友北京书画院副院长。

自幼习画,83年入伍,在南京军区空军机关从事文艺创作、宣传工作。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学习深造。曾受韩美林、郭公达、贾又福、施云翔前辈们的亲授。受各位大师的指导和影响,作品以大别山、黄山题材为主。作品曾六次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大多数巨幅作品在首都军、政及中央企业机关和各大场馆的贵宾厅和会议室布置,并在人民网、新华网及各大网站和国内30多家媒体刊登。

从油画到烙画,再到水墨山水,赵勤玉先生画作中那些丰富的山水、人文、情怀,总令人想起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如果说艺术家与生俱来的是天赋和丰富的情感,初次见到赵勤玉先生,这位画家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却是气韵和能量。

知命之年的他,与人交谈时总是聚精会神,也妙趣横生。当谈及自己艺术创作心得时,他如炬的眼神似乎在诉说热爱艺术、渴望生活的态度,“于我个人而言,情感表达更多的倾向于对空灵、静寂这样一种意境的理解和阐述。艺术境界的空灵和静寂则来源于画家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情感和敏感的神经,对天地自然万象的体察顿悟。”

艺术追求本身乃技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相得益彰的结果,审美准则和精益求精的技法最终归于自然轻松的个人情感表达。

以《秦川高岭图》为例,这幅描绘晨辉初起时的彩墨山水,以泼墨重彩大写意的手法,画面当中丰富多彩的颜色搭配,表现出作者感受意境和表达美丽大自然的空灵手法,同时也能感受到画中蕴含的蓬勃生机。

13岁接触中国画至今,赵勤玉先生的过半人生与画为伴。通过对传统绘画的研习和长期亲历自然的实践,在韩美林大师的启蒙下,以及前后师承郭公达先生、中央美院贾又福导师,清华美院施云翔导师,赵勤玉先生已逐步形成具有独自面貌的艺术风格,以及虚怀若谷的艺术人生态度,“走过的路只留下痕迹,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成绩只有过程。艺术之路虽苦但心里是快乐的,过得很充实。”

充实的艺术人生并不简单,要做到快乐也绝非易事。虽有过人的天赋,赵勤玉先生也曾经历求学的曲折和在不断自我突破中的迷茫,在这条交织着深厚的传统、丰富的外界环境,以及画家自身执着情感的创作道路上,如何做到融会贯通,和谐统一,大道至简,更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不懈的毅力和专注的情感。

30余年的艺术创作生涯,赵勤玉先生似乎已有自己的领悟。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这位正当丰茂的艺术家这样说道:“做艺术要随性,做人要真诚。吴冠中先生、韩美林先生都是真正的艺术家,教书育人,也是不误后生的老前辈!”。

从知名画家到教育后辈的前辈,从艺术到人生,除了对恩师的崇敬,这样的感悟或许也承载着赵勤玉先生对个人艺术价值的理解。而在继承了文人山水画和新式山水画两种传统的笔墨技法后,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底蕴,结合时代新风貌,发扬中华文化润染大地的艺术精神,这位求真务实的践行者,也开始了新一轮求索。

致广大,尽精微:为祖国新时代“画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我国先秦时代,人们就已经非常懂得从祖国的大好河山中获取审美怡悦。

时至今日,在传统水墨画向现代水墨画转换的过程中,要使水墨语言符合当前时代的文化语境,就必须与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变化相协调,既坚持民族性和当代性,又充分发挥其兼容性,通过创新使传统生发出新的生命力。拓宽视野与思路,在吸纳新知的同时变通陈法,开拓画图与时代的新风貌,“致广大,尽精微”。

那么,如何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赵勤玉先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秘义在于找到自己最爱的一块方寸之地,怀着炽热的感情,去感受其独特的美,去提升内心的认识,以广博的而不是单一的学术修养,厚积薄发,才能致广大,尽精微。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继承上,也体现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笔墨当随时代’,清代初期画家石涛的这句话,或许是这种变化的最恰当解释。”赵勤玉先生说。

对于艺术与时代的共生,赵勤玉先生较早之前就有所领悟。对于中国画的传承,他曾这样表述,中国画显示了艺术语言的民族特色,优秀的传统则是山水精神,更标志着艺术思维的精深高远。这或许也成为他目前专攻山水画的原因之一,“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中特有的表现形式,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已是五彩缤纷,风格多样。”

为时代画像是为广大,泼墨挥洒祖国的山川河流是为精和微。赵勤玉先生的创作,往往是先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入手,再编织自己的思想和情赋,最后输入其内涵和意境,尔后再站在文化融合的视角来体会。

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对中华文化深刻的认识,热爱和善于思考,让赵勤玉先生落笔成画的同时,也给祖国一众山川之美注入灵魂。他曾直抒胸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苦行探道,以石观化,要多走多看心向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祖国的大好河山是画家创作的源泉!”

在青城山写生时,赵勤玉先生曾写下“即便登到顶峰也感觉不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真是‘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的感悟。他也曾在绘制《岚烟浮云图》时,感悟道:“云雾烟波缭众仙,峰叠远近间。买门挂帘秀碧水,俏鹏水底现青天。”

曾有知名书画大家在品鉴赵勤玉先生作品时这样表示,“《观瀑图》巧用钩斫,使画面轮廓清晰,结构分明,山势、瀑布、云雾,树木及人物的表现,粗细有致、轻重得当,深浅相宜,由近及远,愈见轻淡;点染有度,画面立体,画风老到,不失沉稳,亦感厚重。”

除此之外,《黄山朝晖》《赤水河畔》《溪山松韵图》《巴蜀秋韵》《观瀑图》等大量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都是赵勤玉先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后的佳作。在这些不断突破自我的作品中,赵勤玉先生的《黄山朝晖》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天堂寨秋韵》被中央党校图书馆收藏,《旭日东升》被西部机场收藏,也曾出版有《赵勤玉山水画》等。

30余年艺术生涯:百炼功成始自然

自幼学习中国画,到青年时代热爱的烙画,再到如今寄托情感的山水画,赵勤玉先生似乎仍走在寻找艺术寄托的道路上,“画繁容易画简难,画实容易画虚难,简繁适当最为难。”

据赵勤玉先生回忆,他在十三岁时接触到绘画这门艺术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热爱上了。赵勤玉先生偶得一本《芥子园画传》,莫名被深深吸引后,通过三年时间临摹和研习,受益很大,对初期学习理解选对方向,找到根源。

作为世人习画必修之书,《芥子园画传》被称为初学中国画技法的教科书,画者可以学习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技法,从中可以体会到古人技法的优良传统,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众多画坛名将,都将其作为进修范本。

赵勤玉先生亦如获至宝,他胆大心细又热爱学习,潜心集中于山水画的练习,并特别注意从现实生活中吸收创作的源泉,临摹和参考古人的技法。

在逐渐掌握入手的门径、传统技法,而后从写生到大自然寻找素材,再到创作,赵勤玉先生一学就是三年。不过,真正把赵勤玉先生带入绘画世界的,是著名画家韩美林。那个年代,对于与韩美林先生的相识,赵勤玉先生曾用四个字表达自己的心情:何其有幸。

时至今日,他仍多次表达对恩师韩美林先生的喜爱和感激之情,“艺术无处不在,只要有心、有艺术眼光去发现、去创作、去延伸……”在感受到韩美林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绘画世界,以及艺术之路需要不断探索的启迪后,也让赵勤玉先生酷爱绘画的天分,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其后,经过从军生涯的锻炼,以及对烙画的研习,让赵勤玉先生脱颖而出,也让他对绘画的热爱开始回归本我。1983年入伍,赵勤玉先生曾在南京军区空军机关从事文艺宣传创作工作。

彼时,适逢新兵连第一次出板报比赛,他一举夺得第一名,让战友们刮目相看。年底时,春节书画联欢,出手不凡的他又因为突出的绘画才能深得好评,成为艺术人才的不二人选;后被调到师部机关,不断培训、学习、深造,并到解放军艺术院学习深造油画。

不过,他却深深地爱上了烙画这门传统艺术瑰宝。据悉,烙画又称火笔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古韵味十足。

古朴典雅的民族风格、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让赵勤玉先生深深地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对于烙画,赵勤玉先生曾直抒胸臆表示,自己是纯粹的、心无杂念的喜欢,并特别希望能将这些传统文化传递下去,让更多人掌握,在传承中发展。

渐渐的,赵勤玉先生发现,传统的烙画似乎已无法淋漓酣畅地传递自己的感悟。他快人快语,谈及创作,有时激情澎湃,有时喜不自胜,有时亦感慨良多。在他看来,自己必须寻找一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方式。

随后,赵勤玉先生从传统烙画,转向山水画创作。和学习烙画一样,画山水,同样也是勤学善悟。机缘契合下,他结识了安徽山水画大师郭公达先生。彼时,郭公达先生在北京难得创作一幅巨作, 赵勤玉先生从旁仔细铺纸、研磨、递笔、倒水。就是这一次近距离的观摩,他似乎从中领悟到山水画的真谛。

不断探索,需要不断学习,而不断学习的过程,方能让探索之路更有意义。2017年开始,时年54岁的赵勤玉先生赴央美学习,并拜师贾又福先生门下。他曾这样回顾在贾又福先生门下的学习之路,“在先生教导下,系统学习了怎么能更好去画好山水画,贾老在绘画艺术上做到了极致,他曾表示‘入古者深、出古者远’,即画好中国画必须打好传统底子,入得进方可走得远……”

老路方便,心路艰辛。一路走来,赵勤玉先生通过对老师们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也形成了自已的美学特点,并在整体的绘画形态中表现一种对精致文化传统的留恋与回眸。

以《烟川云山图》为例,该幅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赵勤玉先生气韵生动、磅礴大气的创作风格表达地淋漓尽致。其次,画作在章法、笔墨、意境上力求体现传统文人画的风采。

此外,赵勤玉先生还善于吸收西画的技法,将其巧妙地、不露痕迹地融汇在以笔墨为基础的国画语言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自由、率意的书写,放纵中有严谨法度,以景写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雄浑苍茫不失滋润清新,气势宏大兼有细节的精致微妙,画面富有诗意。

多年的探索和积累,赵勤玉先生艺术视野已然更加开阔,艺术境界亦日渐升华。他尽情地为林泉传神,为山川写照,以大写意手法表达出山川的神韵与气象,春夏秋冬不同时令的山水在其笔下也有了别样的表情,游观怡情,令人向往,这也是他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长期刻苦研习和创新突破的结果。

他曾这样坦荡回顾自己这30余年的艺术生涯,并表示自己是个俗人,“我从小就爱好画画,不知不觉也画了几十年,没有成绩,但有幸得到恩师郭公达、贾又福先生的悉心教导,一路感悟最深的还是,艺术的提升需要天赋和恩师的指导,艺术的传承则需要修艺和修德!”跳出艺术人生,如今赵勤玉先生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也是:用心做人,实力做事。

探索“画自己”:凸显自我艺术语言

实际上,通过涉猎中国古典诗书画论,重视诗、书、画的内在关联,赵勤玉先生在开拓山水画诗意境界的同时,也不断从物境、情境向意境升华。直至如今,赵勤玉先生开始画自己胸中的山水、意中的山水,已然是开始借山水的形式,抒发胸中意气和对艺术境界矢志不渝的追求。

赵勤玉先生表示,近八年时间,他在国内历览无数名山大川,搜集大量山水画素材,取各位导师的精华之处结合本人的兴趣志向,“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力求作品在未来的创作中能凸显自己的艺术语言。”

纵观赵勤玉先生的山水画,无论构图、用墨,都属于墨气淋漓、大开大合一路。乱云飞渡中有氤氲感觉,嶙峋怪石间有动人细节,粗放到似有若无,细微至一枝一叶。从艺术表达上,不仅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在阐述天人合一历史文脉的同时,也凸显了自己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精魂的讴歌,更是以现代审美经验对传统水墨画的有效整合和弘扬光大。他笔下的作品,目前也以专注和聚焦为主要表现形式。

作为中青年画家,赵勤玉先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宣传有着突出贡献。他曾不止一次强调自己家乡的美和韵,目前,赵勤玉先生的大部分作品以大别山、黄山题材为主。他也曾多次表示,家乡的山山水水,滋养了他健康成长。

吴楚文化与北方文化相融的深厚底蕴,孕育了其性灵。用赵勤玉先生自己的话说,大别山的一草一木、一峰一壑早已印在其脑海里、了然于心,多少个春夏秋冬,那里的草木葳蕤、松绿竹翠,那里的松涛阵阵,风荡林海,早已化作深情的笔墨,融入作品。

此前,赵勤玉先生曾计划以《山情水韵天堂寨》为题,创作以故乡为观照的系列水墨作品。其中,已经成型的部分作品,明显迥异于传统山水,在恢弘的构图中,有着抽象艺术的印迹,在传统的笔墨里,注入了跳脱而独特的意蕴。

不过,赵勤玉先生想要实现的自我艺术价值似乎不止于此。在不断探索中已然开始找寻自我、表达自我的他,开始更多画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能做到顶级式人物,不只是说说而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学艺难,突破难,想走的远、攀高峰更是难上加难。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走得更远。”(北京时间财经吴珊)

【画家赵勤玉作品赏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