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疫情反複製約亞洲經濟復甦,美聯儲減碼將增強不確定因素

受德爾塔病毒肆虐的影響,IMF將今年亞太區域經濟增速預測下調至6.5%。

進入後疫情時代,亞洲經濟如何復甦?

10月1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發佈的最新一期《亞太區域經濟展望報告》中警告,受德爾塔病毒肆虐的影響,IMF將今年亞太區域經濟增速預測下調至6.5%,較4月的預測值下降1.1個百分點;預測2022年亞太區域經濟增速有望達5.7%,較前預測值上調0.4個百分點。

在19日舉行的第九屆世界學論壇上,世界經濟尤其是亞洲地區的疫後復甦備受關注。在“中國‘十四五’規劃與世界經濟復甦”分論壇上,與會學者均認爲,多年來,亞洲已成爲全球經濟最具活力與增長潛力的地區之一。即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亞洲主要經濟體仍在通過數字化轉型、區域經貿合作等,努力擺脫危機,爲地區和全球經濟的復甦注入新的動力。

但是,疫情在全世界的反覆,也使得全球經濟深受衝擊,復甦進程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演講中提出,亞洲經濟復甦依舊受制於反覆的疫情、不穩定的供應鏈以及美國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

供應鏈重塑

王一鳴在會後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解釋道,亞洲各國製造業的復甦要警惕供應鏈不穩定的影響,其中既有當前亟待破解的芯片斷供問題,也有大宗商品價格上升以及航運物流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亞洲原來的經濟形態以加工貿易居多,缺乏本地的巨大的終端產品的消費市場。因此,形成了‘美歐消費、東亞生產、中東拉美提供能源資源’的三角關係。如今,三角關係發生變化。”

對於變化的原因,王一鳴認爲是中國終端消費市場的變化,“中國有望在近幾年內,取代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這就意味着未來亞洲的消費會有一部分流向中國市場,使得亞洲內生的合作因素增強,供應鏈模式也會發生變化。”

當然,要重塑亞洲的供應鏈,王一鳴認爲,需要亞洲各國間消除認知的分歧,特別是規則的統一。而旨在深化區域經貿合作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被認爲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2020年11月,15個RCEP成員正式簽署該協定。RCEP是目前全球體量最大的自貿區。

根據RCEP的規定,協定生效需15個成員中至少9個成員批准後60天內生效,其中包括6個東盟成員簽署方和3個非東盟成員(即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中至少3個)。目前,RCEP 15個成員中,已有中國、新加坡、泰國、日本4個國家完成既定程序,批准該協定。15個成員一致表示,力爭使得RCEP在2022年1月1日生效實施。

王一鳴表示,去年在疫情嚴重衝擊亞洲經濟的情況下,還能達成上述自貿協定,體現了亞洲國家加強經濟合作的願望,推動全球多邊體系繼續發展、推進全球化向前繼續邁進的願意,“後續仍要關注RCEP如何克服各種困難且最終落地。”

美聯儲減碼影響

除了區域內因素對亞洲經濟復甦的影響,王一鳴還對第一財經記者提到了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的負面外溢效應,“這也是亞洲經濟復甦中不能忽視的因素。”

目前,市場多預期美聯儲會在11月縮減量寬規模。“作爲儲備貨幣,美元的流動性一旦趨緊、利率上升,都會對全球的經濟、金融市場帶來巨大影響。”王一鳴說,“其實美聯儲減碼的影響已開始顯現,主要體現在市場預期的變化中。如果由於當前大宗商品價格增速過快,導致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的決定提前,那將對一些較爲脆弱的亞洲經濟體造成衝擊,比如資本的大規模外流、貨幣的貶值等。”

此前,土耳其和韓國央行已經放棄疫情以來的貨幣刺激政策,選擇加息,防止資本進一步外逃。而且,上述國家的央行官員也不斷表示,未來的加息步伐不會停歇。

不過,王一鳴也指出,儘管美聯儲下一步的政策調整很可能帶來不確定的影響,“但這一政策調整肯定是漸進的,不會是一步到位。比如先縮減購債規模,當然還有加息,只是目前各方對未來何時加息仍有爭論。”

王一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是超大規模經濟體,近幾年人民幣匯率改革在持續推進,再加上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中國屆時能靈活應對美聯儲的政策調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