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樓外牆上的梅蘭竹菊、小區7個小廣場上的雕塑和涼亭……說起常州市清潭新村這些“寶貝”,77歲的韋國貞如數家珍,這些老路標、老物件也是全體清潭新村居民們共同的記憶。今年5月,鐘樓區永紅街道啓動2021年度清潭新村老舊小區改造工程,至9月初,243幢老居民樓全部穿上“新衣”,外立面出新時保留並美化了帶有當年清潭特色的文化元素。同時,在常州市首推“樣板樓”的做法,讓居民能像參觀商品房樣板間那樣,提前感受改造後的效果。

參觀“樣板樓棟”

清潭新村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分外立面出新和基礎設施提升兩部分,外立面出新工程於6月10日開始施工。在施工前,永紅街道和社區通過收回的8122份調查問卷,結合工作相關要求,與設計單位一起形成初步設計方案,再以推進會和通報會形式徵求居民意見。

爲了讓更多的居民對這次外立面出新有直觀的感受,街道特意選取了清潭三社區98-1幢、清潭五社區配套用房兩棟樓作爲外立面出新的“樣板樓”先行施工。外牆塗料選用了與轄區內主要建築物如清潭中學等色調相匹配的顏色,兩棟“樣板樓”的效果贏得了大多數參觀居民的認可。

9月底,243幢居民樓基礎設施提升即將開工。永紅街道再次選取了清潭一社區、清潭三社區、清潭五社區共6幢樓作爲“樣板樓”,將先行開始雨污分流、停車位改造、樓道出新、道路修繕等局部工程,供居民參觀,並聽取羣衆建議與反饋。

“架橋樑”聽民意

參觀完“樣板樓”的居民,如果有疑問和建議,可以去街道設在老舊小區改造指揮部的諮詢接待室。在此,街道建設局的13名工作人員輪流實行“5+2”值班制,爲來訪居民答疑解惑,並記錄、反饋他們的意見與建議。

從7月至今,該諮詢接待室已接待羣衆近400人次。翻開厚厚的《老舊小區改造值班工作記錄手冊》,從樣板樓顏色選擇、停車建議到住宅滲漏、管道堵塞甚至鄰里糾紛,都一一記錄在案。

羣衆利益無小事,針對每一位居民反映的問題,諮詢接待室都做好解釋和登記工作,需要現場處理的,做到“三個必須”——必登記、必上門、必答覆。由街道、社區、建設方、施工方組成四人協調小組,提前和居民預約時間上門處理,小問題當天解決,複雜問題明確完成期限,並就處理效果及時回訪。

留住“清潭記憶”

“新村裏的路走了幾十年了,小區的一草一木也都有了感情,這次出新留下不少我們清潭新村的‘老元素’,感覺很欣慰。”80歲的居民周朝興指着清潭新村37幢外牆上的菊花圖案開心地說。

此次老舊小區改造體量較大,但是格外注重細節,保留了許多清潭新村的公共建築和文化元素,給居民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37幢東側外牆上的3朵菊花、117幢西側外牆上的2只喜鵲、小廣場上的五羊雕塑、菊園的蘑菇涼亭,包括所有樓棟原來的樓棟號牌以及宣傳口號都得以保留出新。

永紅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行傑告訴記者,爲將此次老舊小區改造打造成民心工程,涉及的3個社區黨組織分別成立了改造工程臨時黨支部,吸納了包括居民、建設局工作人員和物業職工中的黨員骨幹加入,深入參與到整個工作中來,以實際行動帶動居民參與建設。

通訊員 郭黎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斌

校對 蘇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