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德國網紅:媒體上的反華是假象,現實生活中,德國人跟中國人差不多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趙瑜莎】對於精通信息輿論戰的西方媒體來說,抹黑一個“不聽話”的對手很容易,任何一個矛盾點都可以被用來炮製數不盡的謠言,他們還美其名曰“言論自由”。然而,當一些人選擇不被套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對於謠言的不同觀點時,卻遭到諸多莫名其妙的打壓。《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三位在國內外社交平臺上均有一定知名度的視頻博主,他們的故事再次印證了西方媒體“選擇性報道”的虛僞嘴臉。

“媒體上的反華情緒是假象”

海雯娜(Navina Heyden)是一個喜歡中國語言文化、對中國社會充滿好奇的德國女孩,她經常在推特上分享有關中國的信息,在微博上也有不少粉絲。但她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德國《世界報》此前發表的一篇污衊她是“中國宣傳特務”、已被德國法院判爲敗訴的報道,居然獲得了德國最著名的新聞獎項之一——“德國新聞記者獎”。

在海雯娜看來,《世界報》報道的獲獎,並不僅僅是評獎委員會的一次“失誤”或“疏漏”,而是德國媒體行業中鮮爲人知的腐敗。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給“德國新聞記者獎”評獎委員會寫信申訴,但迄今沒有接到任何迴音,“沒有任何一個評委對這個問題發表評論,也沒有任何人對被污衊的我表達過任何一點同情。”

她認爲,提名這篇文章的人應該很清楚她和《世界報》的訴訟,只需要搜索一下就可以很容易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但他們沒有這麼做。

此事讓海雯娜對德國輿論場和媒體界非常失望。“這個領域的主要氛圍就是獎勵、鼓吹那些批評中國和俄羅斯的文章和人。這和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也非常吻合。”她這樣對記者感嘆道,這也是爲什麼許多德國人正對主流媒體感到越來越厭倦。

因此,海雯娜一直在致力於通過自己的網絡影響力化解中德民間的一些誤解。“有很多中國人的誤區,就是把德國的政策當成是德國人思想的反映。其實他們不瞭解德國是怎樣運作的。你問德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大部分人其實是不太關心的,能說出來的也是在重複媒體告訴他們的那些東西。德國的外交政策,德國民衆是全程無法參與的,我們選舉一個政黨的時候,也是看他們的對內政策,而非外交政策。”

海雯娜不久前曾在自己的微博賬號上這樣寫道,現在德國民衆對中國的一些反感,完全是媒體多達幾代人的洗腦造成的,而這個過程從二戰結束後就開始了。德國是冷戰時期對抗的前鋒,因此美國對西德和其他盟國的民意操控非常猛烈。

她同時建議,中國民衆也不必過於強調和西方“道不同不相爲謀”,因爲“那樣其實是中了美國的圈套,他的朋友越來越多,你的就越來越少。相反,你應該強調德國與中國在社會主義、氣候變化認知、科學精神、對話解決分歧、敬重歷史、反對特朗普式的民粹主義、社會公平等方面的一致性。”

海雯娜以自己的經歷舉例說道,“在推特上我一直都在爲中國發聲,自己就在這種同反華者交鋒的第一線。我很清楚,強調自我正義,不論你有多正確,到最後都會演變成了自說自話。我剛使用推特的時候沒有經驗,使用了很多挑戰德國社會主流認知的話語,我認爲我的觀點深刻鮮明,具有合理性,但是很多德國觀衆並不接受。我希望中國朋友可以吸取一些我的失敗的教訓。論戰只有在有中立第三方還沒有預設立場的情況下才有意義,一對一的互相爭辯沒有任何意義。”

“我的初衷是希望讓更多的中國朋友瞭解真實的德國和我們,並不想滋長任何對抗性情緒”,海雯娜說,許多社交媒體上的德國反華情緒只是一種假象,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中國人和德國人沒有很大差別,“比如我和中國人、德國人都能相處得很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