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沒時間餵養寵物、看病沒時間排隊掛號、選擇太多不知如何決定……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記者近期調查發現,“幫忙經濟”正快速發展,從幫忙遛狗到幫忙排隊掛號、從幫忙做飯到幫忙做決定……提供的服務“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解決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但部分“幫忙服務”引起爭議甚至遊走在法律邊緣,如幫忙寫軟文、幫忙刷單、幫忙罵人等。(10月19日《經濟參考報》)

樂於助人,不求回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是建設美好生活的基本法則之一。但這裏所說的“幫忙服務”卻是有償服務,雖然從傳統觀念看來,這種有償服務不符合樂於助人的道德要求,但在當下這個倡導效率與勞動價值的時代,提供“幫忙服務”的人付出了時間、人力甚至物力成本,讓被服務者節省了時間等成本,理應有一定的費用補償,雙方互利互惠,這與傳統道德其實並不相悖。

放在新經濟時代來看,“幫忙服務”是時代發展帶來的新模式和必然模式,無論是在線下陪同看病、幫忙遛狗等,還是在線上幫助打遊戲、輔導面試通關等,都很好地讓社會閒散資源得到了重新配置——據調查,提供“幫忙服務”的,通常是有大量閒暇時間的大學生或者寶媽,這就充分發揮了這些閒置勞動者的作用,讓他們的自我價值,甚至是創造力、想象力,有了更易實現的平臺和可能。

實際上,近年來,“幫忙服務”早已滲透於我們的生活,像海外代購、酒後代駕、同城跑腿等。只不過,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幫忙服務”出現更多類型,幫忙P圖、幫忙道歉、幫忙吵架、幫忙喂貓鏟屎、幫忙找回密碼、幫忙下載歌曲等,堪稱五花八門、事無鉅細。而且,“人有多大膽,幫忙就有多廣”,代人罵人、代寫論文、代人考試、代人刷單等也粉墨登場,有求必應。

因此,對於“幫忙服務”的火熱,我們應持以擁抱的態度,讓其擁有發展空間;但平臺與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以保障其規範發展。像“幫忙罵人”會增加社會的戾氣,代寫論文、代人考試、代人刷單與法律法規相悖,平臺應對這些服務予以清除,同時制定詳細的規則,明確服務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完善糾紛處理和舉報機制。相關部門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合理引導和監管,確保這一行業健康理性發展。

服務提供方也要明白,“幫忙服務”充滿商機,但也充滿違背公序良俗、違反法律法規的風險,不是所有忙都可以幫,越界的忙不能幫,而是要在合法合規、合情合理的前提下爲消費者提供服務。而“幫忙服務”接受方同樣要搞清楚什麼是可以找人幫忙的、什麼是不可以找人幫忙的,購買有的幫忙項目,應在可信任的大型平臺交易,買賣雙方還需簽訂合同,明確各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及考察服務提供者的業務能力與資質,以防範“幫倒忙”、上當受騙,甚至惹上法律糾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