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迎來超級利好!

據新華社消息,10月2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發佈。這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規劃綱要》提出,強化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引領帶動成渝地區統籌協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根據規劃的範圍包括重慶市中心城區等27個區(縣)以及萬州、開州、雲陽等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等15個市,總共涉及到的行政地區達44個,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

根據規劃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雙城引領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左右;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慶、成都間1小時可達;初步形成相對完整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等。

01成渝地區迎來重磅規劃

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發佈。

此次規劃的範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1.9%、6.9%、6.3%。

根據規劃目標,到2025年,雙城引領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重慶、成都作爲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都市圈同城化取得顯著突破,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提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優勢互補、分工合理、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左右。

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現代化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慶、成都間1小時可達,鐵路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樞紐地位更加凸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5G網絡實現城鎮和重點場景全覆蓋,新型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現代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優勢產業區域內分工更加合理、協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對完整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呈現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雛形,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現代服務業優勢明顯增強。

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重慶、成都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城鎮體系更加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優勢全面形成,現代產業體系趨於成熟,融入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02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規劃提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支持重慶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支持開展共建“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開展本外幣合一賬戶試點。支持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探索開展跨國企業集團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等試點業務,支持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

支持開展合格境內投資企業(QDIE)和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試點。積極支持區域金融改革創新,開展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創新試點,在成都建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臺。推進金融市場和監管區域一體化,推動在擔保、不良資產處置、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等領域跨區域合作。

支持設立市場化徵信機構,研發適合西部地區的徵信產品,支持中外信用評級機構在成渝地區設立實體機構,推動信用融資產品和服務創新。設立破產法庭,健全金融審判體系。

03成都都市圈的“畫像”日漸明晰

事實上,隨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速推進,成都都市圈的“畫像”也在日漸明晰——

在此次發佈的《規劃綱要》中指出,成都都市圈要充分發揮成都帶動作用和德陽、眉山、資陽比較優勢,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建設經濟發達、生態優良、生活幸福的現代化都市圈。同時還要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

此前印發的《成都平原經濟區“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也明確,建設現代化成都都市圈,既要“全面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發展能級”,也要“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強化成都都市圈與重慶都市圈“雙向互動”。

9月27日,四川省發改委主任鄭備在向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報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情況時表示,將“積極向國家有關部委彙報,推動國家層面儘快批覆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

如今《規劃綱要》正式公佈,無疑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繼南京、福州之後,一個以新晉超大城市成都爲核心,覆蓋德陽、眉山和資陽三市的現代化都市圈,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實現路徑均已“在路上”。

對成渝而言,唱好“雙城記”,早已不是“各憑本事”就能完成的。作爲城市化進程中的階段性空間組織形式,都市圈是承上啓下的重要一環——從中心城市不斷擴展形成連綿發展的城市羣。因此,推進都市圈建設,首先要準確識別併科學劃定範圍。

成都都市圈是如何“識別”與“劃定”的?從藍圖走向現實,一個成長型都市圈如何“升級”,引領一個世界級城市羣崛起?

04空間優化

在全國區域經濟版圖上,“成都都市圈”正一步步走向前排。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時,特別點名了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而在2020年版的重點任務中,舉例的則是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

截至目前,南京、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已獲國家發改委批覆。而成都都市圈建設背後,是成渝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的現實需要。

去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後,城叔曾在多個場合聽到四川和成都坦承兩個極核城市之間的“不平衡”,迫切需要推動形成一個與重慶實力相當的“極核”。

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再靠“單打”,“組團”才能出圈。

事實上,放在四川的語境下,成都都市圈已有多年基礎,它有一個更“通俗”的名字——成德眉資。從空間上看,那是成都平原上涵蓋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四市,總面積達3.31萬平方公里的更大區域。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十三五”前,當地就有研究意在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2018年,四川開始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推動四川“主幹”由“成都”拓展升級爲“成德眉資”,更成爲一項核心任務。

在雙城經濟圈的“加持”下,成德眉資同城化不僅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成都都市圈也被賦予了全局意義上的重要使命。

比如,促進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合作互動。從地圖上看,成渝地區處在西南最北端,北邊即是大西北地區,通過雙城經濟圈的核心帶動作用,能夠有效促進南北方,特別是西部的南北方之間的互動——這是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一項內容,而雙城經濟圈的帶動作用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核”有多優、“雙圈”有多強。

建好都市圈,事關經濟圈。

規劃建設好成都都市圈,有利於做強發展極核,利用都市圈的勢能強勢帶動各城市共同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有利於統籌都市圈內的城鄉發展,促進資源在都市圈內的合理分配和流動;

有利於引領四川全省共進,充分發揮成都都市圈在全省的引領、輻射及帶動作用。

此前,成德眉資四市積極應對跨區域空間形態、結構變化和空間治理的需要,共同完全了“家底”摸排,實現了“共繪一張圖”,構建起成都都市圈“1+1+N”規劃體系。

其中一個“1”是指都市圈發展規劃,是指導成都都市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另一個“1”則是國土空間規劃,是對都市圈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的系統安排,“發揮承上啓下的作用,突出統籌與協調”;“N”包括了各類專項規劃和毗鄰地區區域規劃。

比如在毗鄰地區,規劃區分了“郊野空間鄰接型”和“城鎮空間鄰接型”,通過對空間資源的重新梳理,形成可操作性的建設、管控方案,可以有效避免因重複建設而造成的資源浪費,也可以圈定重點,更高效地配置要素資源。

根據最新要求,成都都市圈還將探索建立統一的規劃委員會,空間格局有望進一步打開。

05聯繫強化

2020年,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達2966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爲2.24萬億元——以佔四川全省35.4%的人口,創造了46.1%的GDP。

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經濟規律,但從“成都”到“成都都市圈”,不能是簡單的數據相加。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建築學院教授尹稚表示,之所以成渝沒有采用“城市羣”,而是用“經濟圈”的概念,就是想進一步強調“這不是一次行政區劃的擴區,不是行政區劃的調整,而是打破行政界限,形成更爲密切的經濟層面的聯繫。”

放到都市圈尺度上,“聯繫”尤爲重要。

根據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表明,對比2012年、2015年、2019年三個時間維度的成德眉資燈光圖模型可以看到,成都周邊三個方向上的亮度有了明顯提升,熱力範圍也在逐步擴大,形成了一定的“都市連綿區”。

2012年、2015年、2019年成德眉資燈光圖模型

當然,形成城市間緊密的聯繫,交通的有力支撐是必要的。

“圈子裏面,時間概念是很重要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鄭德高表示,“從上車到下車儘量不要超過1小時,這樣才能夠形成互動。1小時是一個忍耐極限,否則再近人也不會來。”

他表示,過去我們是先有交通量再配交通,現在可以先適當地配置交通,從而帶動外圍節點的增長。

眼下,打造“1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都市圈”已成爲各地建設都市圈的首選。放到成都都市圈來看,目前,以成都東站爲樞紐,向北24分鐘可到德陽,向南31分鐘可到眉山,向東25分鐘可到資陽——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時空距離壓縮至半小時。

成都對外人口流動分佈(千人/天)

成德跨市通勤OD圖

以成都-德陽爲例,兩地之間日均開行動車約100趟,日均客流量近2萬人次,動車“公交化運營”成爲常態,爲“跨市通勤”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爲強化交通體系的高效一體,除了打通“斷頭路”“瓶頸路”,實現公共交通“一卡通”等基本操作外,成都都市圈的一個重要探索還在於,共同投資建設跨界地鐵線路。

9月29日,成德市域鐵路S11線完成了項目公司“四川成德軌道交通公司”組建,並進行了工商註冊登記,註冊資本金3億元,其中,德陽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3%,成都軌道集團有限公司持股47%;

 

在此之前,9月26日,成眉市域鐵路S5線項目公司“四川成眉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在成都完成工商註冊登記;去年11月27日,成資市域鐵路S3線已經開工,目前正在加快建設……

當互聯互通變得便捷高效,“來來往往”之間便能產生更多的創造。

06競爭力提升

根據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一個現代化都市圈,應該是“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最終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目前,成都都市圈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能級還需進一步提高。從“極核帶動”轉向“協同發展”,已成爲都市圈成長路上必須完成的“蛻變”。

此前,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根據企業大數據,構建了一套基於“宏觀經濟維度+微觀企業視角”的產業分析模型。

包括從企業數量的視角分析三次產業結構,識別主要變化領域;分析成都與周邊城市重點行業的細分領域;從資金互投、資本互投角度分析兩地資本聯繫強度、企業聯繫強度以及聯繫的主要領域;從企業總部分支的角度分析兩市產業聯繫的具體領域等。

結果顯示,成德、成眉、成資之間的資本互投率與成熟同城化區域資本互投率9%的門檻值差距較大,反映出產業協同程度不足。

企業大數據視角分析產業聯繫流動圖、產業雲圖等

爲應對和解決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高、城鎮功能品質有待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加大等現實問題和挑戰,成都都市圈在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進程中,進一步突出重點,希望從“先行示範區”率先取得突破。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既需要探索城市功能、生態體系、產業佈局等整體層面的協同,也需要聚焦重點地帶,承載重大核心功能,在高能級空間載體的引領帶動作用下,打造同城化發展的先行示範區。

爲此,四市共同編制了《成德眉資“三區三帶”空間規劃》,聚焦同城化鄰接地區,強化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等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和高能級空間載體的引領作用;

同時,選取基礎條件良好、具有較強合作基礎的區域——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和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建設同城化示範區,“突出區域共管、共享與共同發展,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公園城市高品質宜居地”。

事實上,跨行政區共建都市圈,關鍵在於如何推動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而唯有真正“達成共識”,各方纔有更大動力,消除那些阻礙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

變化正在發生。據觀察,隨着同城化不斷深入,項目規劃成果已開始指導兩市陸續開展相關合作,取得了一定實際效果。

“尤其是在規劃的指引下,成都、眉山已舉行多輪同城化工作對接會和重點項目專題會,就規劃提出的交通、產業、創新領域的同城發展策略進行正式會議議定,形成可落實的具體項目清單,建立起了一套完善、高效的工作機制。”

不僅如此,成都都市圈還首創性地構建了一套“同城化指標體系”,從人流聯繫、產業聯繫、物流聯繫、交通往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政策機制等8大維度、15項指標,對同城化區域要素流動水平與系統聯繫水平“定標定準”。

從功能定位看,成都都市圈承擔着“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引領型科技創新策源地、內陸改革開放示範區、全球公園城市實踐典範”等具體職能;從提升競爭力的實際出發,則還需要用更多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精神,增強內生髮展動力。

面向未來,一個共同的目標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和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都市圈,與重慶都市圈共同引領世界級城市羣建設。

記者|餘蕊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