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吳曉求、李稻葵呼籲警惕金融風險:地方債務高企,“最可怕是沒應對措施”

原標題:吳曉求、李稻葵呼籲警惕金融風險:地方債務高企,“最可怕是沒應對措施”

來源:時代週報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不約而同提出相同的觀點:債務風險需被重視。

10月2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上,多個關於金融風險的分論壇同時召開。

在分論壇“防範金融風險:灰犀牛、黑天鵝與防波堤”、“世界經濟展望: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不約而同提出相同的觀點:債務風險需要被重視。

“現在出現的大型民營企業貸債務違約會不會蔓延?和這個相類似的是地方政府的債務,現在地也賣不出去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從哪來,以前發債了怎麼還?”吳曉求憂心忡忡指出。

而李揚最擔心的“灰犀牛”就是房地產。他指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機制沒有理順,供給側的金融供應不僅與土地有關,也和地方政府財政有關,使得解決這個問題高度複雜化。

李稻葵也認同李揚的觀點,“現在債務水平非常高的,不僅包括企業債,生產部門、非金融部門的債務,也包括地方實際的債務水平。一旦房地產市場處理不當會成爲一個導火索,引發經濟增速的進一步下行。”

“風險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風險來臨我們沒有應對措施,沒有風險免疫能力,風險過後也是沒有再生能力。”吳曉求語重心長道。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

房地產是最大的“灰犀牛”

吳曉求首先指出,當下中國金融領域有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關注,“現在出現的大型民營企業貸債務違約會不會蔓延,目前債務違約在慢慢‘感染’。”吳曉求認爲,相關部門要思考發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在哪?怎麼應對?

吳曉求進一步指出,與這個問題相類似的是地方政府的債務。“現在地也賣不出去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從哪來?以前發債了怎麼還?”吳曉求認爲,國債當然不會違約,特別是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各類債務要高度重視,這兩個疊加在一起風險較大。

李揚認爲,房地產是最大的“灰犀牛”。他指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機制沒有理順,具體到房地產金融,世界各國房地產金融體系主要是從需求方着眼,而中國則包括供需兩方面,更何況給開發商的貸款通常在貸款中占主導地位。

“這個情況使得中國的市場和別的國家不一樣,在中國供給側的金融供應,不僅與土地有關,也和地方政府財政有關,使得解決這個問題高度複雜化。”李揚如此說道。

在李揚看來,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到了拐點。他留意到,最近有好幾個標誌性的事情,如部分城市出現土地流拍;樓市限漲限跌的雙向調控等。“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香港政府處理負資產用了六七年時間。當下我們必須要小心翼翼,如果讓危機一瀉千里,影響是非常大的。”

李稻葵也指出,必須認識到現在的債務水平是非常高的,不僅包括企業債、生產部門、非金融部門的債務,還包括地方實際的債務水平。一旦房地產產業市場處理不當,會成爲一個導火索,引發進一步經濟的增速下行。

但李稻葵稱,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還是多元化的,像一些大城市上海、深圳的剛需依然存在,因此不能一刀切。

“現在有一個機遇,應該呼籲剛需比較足的城市,多拿出一些住宅的地來拍賣,一方面是穩定當地價格上漲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幫助相關的房地產開發商。”李稻葵認爲。

李揚也認同不能一刀切,要軟着陸。“從居民的一側,提供給市場上的資金不能斷,哪怕是房價跌了還繼續提供。但是給開發商提供的貸款要處理已經暴露出的問題。”

全球債務危機可能到來

當下,全球經濟面臨深刻變化。在李稻葵看來,未來兩到三年,全球經濟有三個重大風險,一旦處理不好,全球將進入衰退。

李稻葵指出,第一個風險是債務風險。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測算,上升了12%,按照GDP的基礎來測算上升了48%左右。若處理不好,新興市場國家有衰退危險。

第二,有可能出現碳衰退。現在全球各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在進行減碳,但可替代的技術不成熟,因此在未來若干年,一定會出現能源成本巨幅提高。

第三,供應鏈的衰退。疫情之後很多的發達國家,基於把供應鏈從中國、其他的國家撤回自己的國家,勢必會帶來全球生產成本提高,可能會造成產量的下降。

對此,關於債務危機,李稻葵建議,各國家要加快債務重組,中國作爲負責任的大國,一定願意基於公平的原則處理國際債務。關於供應鏈的衰退,李稻葵呼籲各國不要各自爲戰,要尊重經濟發展的規律,不要輕易打破已經形成的產業鏈佈局。

李揚也認同李稻葵的判斷,李揚稱,自從世界轉向了信用貨幣本位之後,使得債務與貨幣的膨脹更嚴重。“美國急劇的收縮債務,對世界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意味着全球流動性的減少,對各國市場的流動性、貨幣政策產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衝擊。”

關於碳衰退,李揚提到,中國減碳過急,新興能源受天氣的影響很大。“減碳是個好事,但是減碳是個大事,要穩步推進,否則會給我們帶來災難。當下,美國、歐洲以及全球都準備過一個最貴的冬天。事實上,世界的生產能力沒有任何問題,這個‘最貴的冬天’是人爲造成的。”

此外,李揚還提到現有產業的數字化使得數字鴻溝產生。“不同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加上數字化沒有約束與監管,會損及普通百姓的利益。數字化必然讓很多的產業歸零,這就是發展經濟學中所說的創造性破壞。”

不能因爲怕風險而拒絕“走出去”

“我們要構建一個能夠有強大免疫能力的金融體系,而且金融風險過後,要有再生的能力。”對於金融風險的防範,吳曉求打了一個比方,“現代社會到處都是汽車一樣,如果你怕被汽車撞死,那你很難出門。你要建立一個識別系統——紅綠燈系統,這就好了,不是說一出門看到這麼多汽車就害怕了,就不出門了。風險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風險來臨我們沒有應對措施,沒有風險免疫能力,風險過後也是沒有再生能力。”

在吳曉求看來,我們要關注金融風險,但是不要過度關注,應該要把過多時間用在金融體系改革上。“一定要通過改革產品多樣性提升中國金融的功能,現代金融體系一定是功能多樣性,只有通過市場化改革來完成。爲了防範風險,金融核心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對信用甄別的能力,所以必須要推動科技化來提升對這些傳統金融長尾客戶的信用甄別。”

吳曉求表示,中國金融一定要走出去,“關起門來成就不了一個所謂的現代金融體系。”

吳曉求認爲,未來中國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理應成爲新的財富管理中心、人民幣資產交易中心。吳曉求進一步指出,未來隨着開放不斷深入,人民幣作爲最初級和資源交易的改革就會完成。“‘十四五’時期應該實現人民幣成爲可自由交易的貨幣這一目標。”

但吳曉求也指出,2015年“811”匯改給了人們一個警示,匯改後很短時間內,外匯儲備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因此,當下一定要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法治基礎,要讓市場對人民幣有信心,同時保持經濟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增長,給人民幣提供穩定的基石。

“目前人民幣還在不斷升值,未來完全實現自由交易,人民幣匯率將是什麼趨勢,對整個國家金融體系帶來什麼風險?”吳曉求坦言,相關部門應該在把“811”匯改作爲思考問題的背景,深入思考,會找到好的應對辦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