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试点“基础研究特区” 科研人员可自行使用经费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裴昱 北京报道

在研发创新和前沿技术研发成为中国国家发展重大主题的背景下,基础学科的研究与理论突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便是基础学科以及相关理论研究长期性、不确定性与当前科研体制、工作组织方式的矛盾开始显现,如今,上海正试图探索通过体制创新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上海市政府在9月下旬下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之后,目前已经开始着手“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试点实施工作,在试点区内,将进行一系列科研体制的创新和完善探索。

一位北京985高校基础学科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他正在咨询上海“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看是否有可能“在那边做一些基础理论方面的项目研究”,这位科研人员的学科方向是理论物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科研周期长,而且“不太具备产业转化的可能性”。

了解上海“基础研究特区”情况的科研领域人士则告诉记者,“基础研究特区”是上海市加强基础研究发展的工作规划中的一部分,“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并不是一个类似于行政区或者是地域范围的概念,而是选定试点单位、组织、科研团队,在这个范围内,鼓励、支持基础学科研究,同时,尝试一些与当前科研管理体制、工作组织方式不同的机制。

“主要是一些符合条件、具备较强基础科研能力基础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也可以是针对一些特定的组织、科研团队,你可以理解成为一系列支持措施的集合。”该科研领域人士说。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政府方面在“基础研究特区”的机制设计上,专门针对了当前基础学科和理论研究方面所涉及到的一些“痛点”。在其若干支持手段中,最为核心的,是强化了科研人员和团队的自主性,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同时大幅度简化、缩减基础理论学科的各类申报或审批事项,并在此基础上,对基础学科研究予以资金资助和支持。

前述北京985高校的科研人员向记者表示,自己从事的是纯理论研究,通常一个研究项目的周期会很长,而且,理论科学研究往往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很可能一个实验的结果,就要调整整个科研项目的方向,但是,现在主流的科研管理模式,通常不会有这么长的周期,而且,如果要大幅度地调整科研方向,还要经过比较严格的审批程序,在一段时间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也有比较严格的审核,我们的一部分精力要花在这些方面。”他说。

记者掌握的情况表明,上海“基础研究特区”的项目的资金资助,以“五年一个周期”,这在科研领域相对较长,也较为稳定。根据具体情况以及评估机制,还可以接续。“这比较符合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些特点,一些重大的基础理论突破,可能都是几十年持续研究的成果。”另外一位院所科研人员向记者解释。

不过,虽然是“基础研究特区”,但上海方面对于研究的方向,有较为明确的安排,那就是突出“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上海市向相关科研院所、大学人员明确的基本精神是:加大对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交叉研究的支持,鼓励试点机构组建交叉学科群,推动更多跨代技术和颠覆性创新成果的产生。

长周期是基础学科研究的痛点之一,而该领域的另一大痛点,即是科研经费的使用,以及研究成果的评估机制。了解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上海方面确定了总的原则是科研人员自由使用经费,同时在改革人才和成果评价制度、建立容错机制等方面开展探索。

记者注意到,在《若干意见》中,上海市提出了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深入推进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在调整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预算调剂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这是科研人员非常关注的一点,我也很想看看这个试点怎么做,”一位科研人员如此评价,“这是一个打一口深井,还是挖十个坑的导向问题。”

根据上海市政府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和解决产业目标导向科学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面向前沿优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解决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学问题,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和设施,率先构建与基础研究规律相适应的选题立项、经费投入、项目管理、人才评价等全周期管理机制,力争在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和科学发现新高地。

记者了解到,在经费来源方面,上海市、区两级财政会对基础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捐赠或设立科学基金会,符合条件的捐赠可按照规定享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优惠政策。此外,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普遍反映在基础研究领域要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厚植潜心研究氛围等迫切需求,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研究,我们提出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作为健全完善上海基础研究布局体系的重要内容,旨在充分发挥本市部分具有突出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向重点领域、重点团队,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小环境’,加大力度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日前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