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MSCI:中國碳排放缺口13.84億噸,沒有任何行業能脫離低碳或淨零目標的設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天姣 北京報道  各國碳減排承諾越來越密集,企業淨零路線圖越來越詳細,在投資視角里,是則好消息。

MSCI 近期發佈報告《中國2060碳中和目標》 (China’s 2060 Carbon-Neutrality Target)顯示,如果企業按照目前軌跡保持不變,到2030年,MSCI中國指數中企業的預計溫室氣體排放水平與目標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之間將存在13.8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的差距。

在表明材料和公用事業等傳統碳密集型行業仍是減排熱點後,報告同時指出,從積極的一面來看,風險最大的行業,也是在低碳技術的增長機會資本化方面顯示出最大潛力的行業。“與MSCI新興市場指數(EM)相比,MSCI中國指數的材料、公用事業、工業和非必需消費品板塊具有更大的冷卻潛力,因爲這些板塊未來可能採用和發展低碳技術和產品。”

“對投資者而言,風險之處恰恰蘊藏着機遇。”MSCI ESG研究部,ESG高級分析師郭思平在北京時間10月19日的MSCI 線上媒體會中稱,單純撤資碳密集行業或無法完全規避中國的減排政策爲全行業帶來的全方位減排壓力,甚至會錯失前者綠色轉型所帶來的潛力。“無論怎樣,資本都應發揮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3.8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缺口

報告採用的是截至2021年6月10日的MSCI中國指數的假設組合,檢驗其與中國國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一致性水平。

“中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將變得越來越積極,這可能會給中國企業帶來新的監管壓力,並顯著改變它們以往的風險回報格局。” 報告稱,進一步的行業細分顯示,材料和公用事業行業(根據全球行業分類標準,GICS®)是中國碳密集程度最高的行業,因此承受着最高的減排監管壓力。

通過MSCI ESG 氣候相關指標與前瞻性測算,MSCI指出,按照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當前排放軌跡,排除公司的減排目標覆蓋範圍或可行性的影響,該指數涵蓋的公司到2030年的預期和目標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之間,將會有13.8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差距(MtCO2e),即近約1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超量排放。

MSCI ESG研究部氣候變化分析師何思瑤表示,若按照平均經濟增速6.5%,以及相較2005年65%的碳強減量下,到2030年,在總排放量上,國家層面維持的是2.38%的年均增長率。

她進一步指出,如果想要這樣的假設投資組合,能夠維持和“30·60目標”相同的每年2.38%的增長,可能需要額外減少投資組合裏28%的溫室氣體排放。

“第二個情景分析是一個更爲嚴格的排放。” 何思瑤說,“它是限制了GDP的增速,假設中國GDP年均增速爲4.5%,同時疊加每年的通貨膨脹指數,國家層面的碳排放速率進一步被限制在1.1%。”

在這種情形下,對假設的投資組合來說,需要減少更多的排放來達成目標,排放差距也將會進一步擴大,共計有37%的溫室氣體排放需要從當前的組合中移除。

何思瑤解釋稱,MSCI在第一個情景假設裏面發現,若投資組合維持2019年水平的排放強度,到2030年有5.51%年均排放增速,而“30·60目標”的分析後的數值是2.23%。“這兩個對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來說,在總排放量到2030年分別對應了將近49億噸和超過35億噸溫室氣體的排放,二者之間會存在將近14億噸的超量排放,這一部分會被我們定義成溫室氣體排放差距,即碳缺口。”

“基於MSCI中國假設投資組合,如若不採取重大措施降低排放強度,中國國內企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可能仍將顯著高於2030年的峯值排放水平和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材料和公用事業等傳統碳密集型行業仍是減排熱點。”報告表示。

最落後者最有潛力

然而,事物是在動態變化。從積極的一面看,風險最大的行業,恰恰也是在低碳技術的增長機會資本化方面顯示出最大潛力的行業。

“從機遇的角度來看,通過對低碳專利的分析會發現,恰恰也是材料、公用事業和能源等碳排放較高的行業展現出了最佳的減排潛力和綠色機遇。” 何思遙指出,風險之處恰恰蘊藏着機遇。如果充分利用已有和未來潛在的技術,溫室氣體排放最大的行業同時也會發揮最大的作用。“當然這些信號其實也是號召加強企業參與。一方面迫使傳統企業進行低碳轉型,另一方面激勵新的企業利用低碳技術。”

“無論怎樣,資本都應發揮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她說。

對於國內企業是否減排壓力過大,MSCI ESG研究部門亞太團隊的主管王曉書表示,中國力爭從達峯到中和是30年,而歐盟等其他國家在1990年就已經有了碳達峯的意向,從而有超過60-70年的時間實現從達峯到中和的減排。“中國設定的路線更爲嚴格,體現出來中國在氣候承諾上的決心和在減排上做出的努力。對企業來說,一方面可能會有對應的減排壓力,但壓力和機遇是並存的。”

而在企業在低碳或淨零轉型中,內化短期成本對其短期盈利表現的影響,郭思平認爲,行業之中也會有很多的差異。“如埃克森美孚殼牌石油都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碳排放大戶,也擁有巨量的化石能源的儲量。但由於殼牌石油承諾到2050年要實現範所有排放的碳中和,埃克森美孚目前爲止卻未有任何明確的碳減排目標。”

由此,在郭思平看來,同樣都是一個碳密集型的行業,由於他們減排的決心和力度的不同,最終結果表明,他們爲企業或投資人所帶來的未來面對低碳轉型風險的水平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碳排放強度比較低的行業也有越來越多的減排決心,在全球經濟都在承諾零碳排、碳中和的目標下,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可以脫離於低碳轉型或零碳排的目標設置。” 郭思平補充,特別要關注的是,碳排放相對較低的行業,如科技硬件行業、電子行業,其爲下游客戶提供瞭如智能電網低碳產品,由此可以幫助下游客戶提升能效或可再生能源整個體系的穩定程度。“所以碳排放強度低的行業對於整個低碳轉型的貢獻,更多體現在其產品服務所帶來的低碳轉型的效應。”

王曉書認爲,淨零轉型並不僅僅是某一個行業的轉型,對於有些公司而言,是要求他們戰略性地選擇進入某些行業、退出某些行業,或大幅度增加科技投資以實現轉變。

“我會覺得現在是淨零排放革命的開端。” 王曉書說,據估算,在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中,靠清潔能源或者低碳技術獲得大部分收入的公司佔比現在不足3%。投資者期待值得投資的新公司和新業務,後者需要代表未來的科技趨勢,能夠引導淨零排放的一個創新。“歸根到底,這不僅僅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的化石燃料能源的簡單替換,它如同當下科技行業的一個革命,已經影響到經濟的方方面面,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

此外,王曉書表示,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企業披露出現,包括企業自身低碳轉型目標、目標覆蓋的範圍,以及具體減排的年度進度追蹤的詳細披露,從而能更精確的指導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的碳排,提升其精確性。

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近期發佈TCFD《2021進展報告》(2021 Status Report,下稱報告)顯示,符合TCFD建議的披露在過去一年裏加速,從2018年至2019年的4個百分點增長到2019年至2020年的9個百分點,首次有超過50%的受審公司披露了他們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會。材料和建築公司的信息披露顯示出了最快的增長速度,自2018年以來,信息披露增加了17個百分點。

(作者:胡天姣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