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多位监管部门人士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绿色金融和第三支柱释放了最新信号。

监管部门人士表示,稳定货币总量,搞好跨周期调节,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坚持金融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此外,目前居民存款超90万亿元,可转化为长期养老资金的金融资产非常可观。

易纲:继续坚持金融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

“我国高度重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认定系统重要性机构并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有助于抓住重点,更好促进金融体系整体稳定。

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易纲表示,人民银行始终把握三方面思路:一是平稳过渡,维护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附加监管方面,既做到了与国际接轨,也充分考虑了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

二是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稳健的银行体系离不开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过去几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力度很大,对于化解信贷周期风险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中,银行收入的稳定增长为不良贷款核销提供了有力支撑。现阶段,利息收入在我国银行业收入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保持正常货币政策,保持利差水平处于合理区间,有利于促进银行体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增长服务,也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银行可以用这些收入,一方面补充资本金,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核销不良资产,同时还尽量地降低贷款成本,为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服务。”

三是继续坚持金融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过于复杂的金融业务和产品设计会干扰风险定价并加速风险传染,我国金融业坚持分业经营,混业程度和业务复杂性相对较低,经营总体稳健。未来将继续坚持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强化风险隔离体制机制建设,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运行。

谈及绿色金融,易纲表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工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发挥巨大作用。

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实践,为更好地引导市场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易纲强调,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完善绿色分类标准;二是加强气候信息披露;三是管理气候相关的转型风险,人民银行正在组织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金融机构也应积极通过环境风险分析主动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四是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

此外,易纲称,人民银行正在研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强化能源总体的供应能力。

易纲强调,今后,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政策框架,维护好金融稳定。

范一飞:稳定货币总量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定力、以我为主,注重长短期、内外部均衡,从“稳总量、调结构、优服务、防风险”四个方面入手,抓好工作落实,助力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稳定货币总量。搞好跨周期调节,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GDP增速基本匹配。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二是调整信贷结构。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加大对绿色、科技、民营小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三是优化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基础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聚焦小微企业、农民群众、老年群体,用数字金融服务手段弥合数字鸿沟。

四是防控金融风险。深入整治各类违法违规金融行为,密切监测、排查重点领域风险点,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透明度,规范市场发展秩序,促进金融行业回归本源。

肖远企:满足差异化的第三支柱产品需求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随着社会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进一步释放,第三支柱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占比18.7%,养老金融需求非常巨大,而我国居民存款已经超过90万亿元,可转化为长期养老资金的金融资产非常可观,规范发展第三支柱的基础和条件比较成熟。

肖远企强调,当前尤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一要建立丰富的产品供给体系。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本身也有多层次的问题,不同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养老规划都存在差异,不存在一种产品适应所有需求的情况。金融业要建立起多元供给格局,在精准细分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提供不同的养老金融产品,满足差异化的第三支柱产品需求。

二要增加第三支柱产品的吸引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交费靠个人自愿,群众积极参与是解决发展慢、规模小的关键。除了政府提供税收政策激励,金融业也要苦练内功,提高养老金管理能力,增强产品吸引力,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第三支柱进行长期养老储备。

三要培育专业养老金融机构。当前我国专业开展养老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比较少,我们鼓励养老金融市场主体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欢迎国外专业养老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