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爲期兩天的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落下帷幕。來自全球的數百位學者圍繞“中國共產黨·中國·世界”這一主題,舉行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實踐與全球治理”“中國‘十四五’規劃與世界經濟復甦”“多彩的文明 共同的命運”和“共同未來與青年作爲”5個平行分論壇。與會者對於中國發展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各國之間如何消弭分歧、加強交流互鑑予以高度關注,也充滿新的期待。

中國走出了自己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本屆論壇與會者關注最多的話題之一。在18日舉行的全體大會上,塞爾維亞前總統鮑里斯·塔迪奇關於中國正在重新定義“現代化”的觀點,在19日的分論壇討論中引發了專家學者們的持續關注。大家紛紛表示,中國在探索發展道路過程中所展現的智慧、取得的成就,給世界帶來更多“利好” 。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靈桂指出,走自己的路,是中國共產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更是我們黨百年奮鬥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就是這樣一條自己走出來的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爲中心的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統籌協調的現代化,是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中華文明大地上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

拉丁美洲社會科學理事會執行祕書卡琳娜·巴特雅尼比較了中國與拉美的現代化道路。她指出,拉丁美洲地區在現代化上主要採用了來自華盛頓共識的“新自由主義配方”,結果導致了邊緣化。而中國走出了自己的現代化道路,8億人民實現脫貧,中國也成爲世界經濟中活力最足的經濟體。“當然,沒有一條道路是可以照搬的,因爲每條道路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過中國經驗的確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國的發展過程和現代化過程都是由人民自發完成的,而不是外界強加於他們身上的,而且中國發展的中心主題是普遍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隻爲有特權的少數人服務。”

“這幾十年來,我來過上海很多次。我最初來到上海,站在外灘眺望浦東,看到那裏幾乎是一片農田。然而2019年我再次站在外灘看浦東,發現浦東已經擁有一條由亮麗的高樓組成的天際線,這其實就象徵了中國現代化的重大成就。”世界糧食獎基金會榮譽主席、美國前駐柬埔寨大使肯尼斯·奎恩動情地說。他認爲,中國爲解決全球糧食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也提出了可借鑑的解決方案。“中國解決了14億人的喫飯問題,但是全球幾十億人中還有很多仍然面臨飢餓的威脅,這是我們接下來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新南亞論壇創始人、印度著名社會政治活動家蘇迪德拉·庫爾卡尼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已經大踏步走上了成功的前行道路。中國成功消除了絕對貧困,這給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光輝榜樣。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如教育、衛生、住房、婦女發展、兒童和老年人口護理等大幅上升。同時,各民族整體生活條件持續改善。當前,中國正在走向共同富裕,這是實現經濟與社會更平衡、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在多場分論壇上,很多人都在追問、探討同一個話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是不是打斷了全球化進程?衆多學者給出了一個相同的答案:沒有。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多數學者判斷,世界經濟發展規律本身沒有遭到根本性逆轉;二是新技術的發展,有力牽引和推動了新一輪的再全球化進程。

“對於全球化,我主張不用‘新’而要用‘再’,因爲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國家所尋求的不是‘另起爐竈’,而是維護和升級現有體系,共同推動包容、共享、協商、普惠和均衡的全球化進程。” 北京大學教授王棟認爲,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再全球化”進程,具有一些新的特徵。比如,並非“贏者通喫”,而是各方共同塑造和制定規則;注重對舊有體系的升級和擴容等。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新挑戰。匈牙利國家發展部前部長陶馬什·拉茲洛·費萊基認爲,中國在全球治理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不是挑戰現有國際秩序,而是做積極的建設者,並在此前提下發展自己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取得了無可否認的進展。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正在重塑新的國際秩序,這種秩序將摒棄傳統冷戰思維,朝着更爲友好合作的方向發展。

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進程中,文化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教授安文龍表示,中國和西方的交流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一直髮揮着助推器的作用。爲了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應該把文化作爲主要的工具之一,尋求區域空間和文明之間更多的相互瞭解。

越是青年的,就越是世界的

近年來,世界各地青年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興趣日漸增加。與會專家認爲,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 “中國聲音”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倡導青年人之間開展人文對話。青年總是與開放、包容、活力、創新等詞語相關聯。在交流互鑑中,存在差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封閉、傲慢、偏見和仇視,可怕的是把人類文明分成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強加於人。要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求同存異、共同進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磊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他曾問泰國的青年人:你們最喜歡什麼樣的中國文化?他們很興奮地說,我們這裏流行一首歌,叫《我們不一樣》,幾乎每一個年輕人都會唱。“這首歌我之前沒有聽過,原來是一名中國網絡歌手唱的。這是一個展現青年人共同興趣的信號。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實,在國際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跡象:越是青年的,就越是世界的。”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表示,機遇總是同挑戰相伴,青春總是同夢想相伴,成長總是同互鑑相伴。中國進入新時代爲世界提供了新機遇,爲國際青年更好地瞭解中國、認識中國提供了新契機。“我注意到一個數據,62%的‘Z世代’相信他們這一代將爲世界帶來積極變化,並願意爲此表達自己的聲音。” 他表示,中外青年可以在文化交流、科技創新、公共衛生、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社會公平與正義等全球性議題上,開展更多合作調研,提出更多的青年方案和思路,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