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丁熠恆)隨着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的不斷發展,國內經濟金融逐步進入數字化時代,促進了支付產業持續向數字化升級,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加劇,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進程。21日,聚焦“支付+科技,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首屆金融科技錦繡論壇在北京舉辦。

中國銀聯黨委書記、董事長邵伏軍表示,面對數字化給支付產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銀聯在做好自身數字化轉型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與產業各方聯動,共同應對數字時代變革。

近年來,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產業各方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推動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企業優化以及模式創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國銀聯把數字化轉型作爲面向未來的優先戰略選擇,不斷加快轉型步伐。

一是打造數字化業務產品,將銀行業移動統一支付APP“雲閃付”作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目前註冊用戶已經超過4.3億。

二是強化科技數據能力建設,2020年9月中國銀聯發佈了金融級的銀聯雲服務,打造並升級了銀聯雲生態,目前已經推出了82款雲產品、服務了200多家內外部機構。

三是升級轉接清算系統能力,啓動建設以數字化服務體系和支付能力爲目標的銀聯第三代系統。

四是做好金融科技試點,開發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的業務試點等。

五是積極發揮平臺作用,承建國家金融科技測評中心。此外,國內唯一一家電子商務與電子支付國家工程實驗室、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均設在銀聯。

邵伏軍說,數字化給支付產業帶來了發展機遇,也面臨着一些挑戰,其中包括對產業變革的認識、各方面角色關係的定位、數字化轉型所需能力要進一步增強等。這些不僅是銀聯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也是整個支付產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面臨的共性問題。

針對以上挑戰,邵伏軍強調,要進一步加強與產業各方的聯動,共同應對數字時代的變革:一是探索數字時代新型合作關係,構建產業資源共享平臺和豐富的生態層次,實現合作共贏,共生共贏;二是探索基於雲計算技術的分佈式架構轉型,共同建設金融算力共享基礎設施,實現機構間算力的互聯共享,推動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集約化發展,着力解決數字鴻溝;三是持續研發推廣基於卡機和賬機全鏈路數字綜合解決方案,支持產業數字化、場景化、一體化的客戶服務能力提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浪潮首席科學家王恩東在論壇上指出,當前全社會正處於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時期。金融行業作爲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一直走在產業數字化的前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的技術正在全面賦能金融業務,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越來越堅實,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正在向高效、邊界、精準、個性化轉變,也對金融科技提出更高要求。

王恩東說,社會從信息化向智能化轉型,智慧計算就成爲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應該說智慧計算既是數字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智慧計算越發達的國家,經濟發展速度越快;國內哪個省的計算基礎設施部署得越快,經濟活力也就越大。”

他建議,能夠通過金融行業的主管部門和各個機構的共同努力,比如在金融行業制定算力基礎設施標準,實現標準先行,匯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打通面向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生態平臺,建設開放生態。

王恩東說,過去十幾年,中國數字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信息技術推動中國金融業務模式的變革和創新,助力中國的金融企業進入了全球前列,中國的IT企業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未來,希望能通過國內金融機構和國內領先IT企業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將技術和應用場景相結合,推動面向金融行業IT技術應用發展,推動金融科技更加有效地提高生產力,更加有效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祕書長潘潤紅表示,要堅持金融科技健康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實踐,貫徹開放、合作、共贏的新發展理念,並提出四個堅持:以創新爲帆,強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以數據爲載,深化用戶個人隱私保護;以科技爲骨,提升普惠金融服務體驗;以開放爲舵,打造金融行業科技底座。同時,深化合作,形成產業合力,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貢獻力量。(中新財經工作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