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鎮新川村的新風貌

一排排黑紅相間的路燈從村口蜿蜒到村尾,一棟棟繪滿彝族彩畫的房屋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邊,一大塊寫着“雞足彝鄉·新川村”的石碑矗立在村口,這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雞足山鎮新川村的新風貌。

據村黨總支書記茶學劍介紹,新川村是2009年爲了支持小灣電站建設成立的移民新村,677戶2768名羣衆從南澗縣、巍山縣搬到了雞足山鎮。

自搬遷以來,各級黨委政府按照“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標,在產業發展上狠下功夫。經過12年的努力,該村的農業產業發展不斷提質、農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

搬遷之前,當地羣衆長期生活在貧困山區,基本只種植玉米、水稻,對雞足山鎮特色水果的種植技術一無所知。搬遷之後,經過不斷的學習,全村羣衆生產技術迅速提升,慢慢變成了水果種植的“行家裏手”。

雞足山鎮新川村的新風貌

“搬過來以後,政府給我們搞了很多培訓,組織我們到旁邊的村子學別人種葡萄,大家也都願意教我們。現在我們種的葡萄質量很好,又大又甜。”提起當地的政府和羣衆,村民查海鋒豎起了大拇指。

在當地政府的關心幫助和村民的辛勤勞作下,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0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僅爲1112萬元,到了2020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552萬元,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以前我家一年收入只有一萬多塊,連我讀書的學費都交不起,現在我種了10多畝葡萄,今年賣了二十多萬,等我駕照學出來了就去買輛車。”指着自家新蓋的樓房,村民字劍良高興地說。

除了產業發展,當地政府聚焦思想培育、鄉風培樹、文化培養等各方面的綜合提升,實現了村民從“不想來”到“不想走”的轉變。如今的新川村,村容村貌統一、村內環境乾淨整潔,村民之間和睦相處,村風民風淳樸,成爲了當地旅遊沿線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雲南網記者 博達 楊子雙 通訊員 鄭曉龍 攝影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