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市社联会长论坛揭秘:上海疫情防控背后的城市数字治理

新冠疫情以来,发现早、处置快、科学专业、注重隐私保护等上海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工作成果被高度肯定,尤其是一次全区域或全市层面的核酸检测都没有启动,就把疫情抬头的苗头消弭于无形,让人们在赞扬中,不仅追问——上海是如何做到的?

上海之所以行,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在10月20日举行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五届(2021)“学会学术活动月”开幕式暨秋季会长论坛上,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数字治理的成效被揭开了。

作为本次会长论坛的非会长嘉宾,上海市政府总值班室副主任沈金波在“上海城市数字治理的成就与展望”主题报告中介绍,疫情以来,上海没启动过全区域或全市层面的核酸检测,主要是致力于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城运中心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计算75多万条疫情相关信息,要评判哪些是密接者、哪些是次密接者、哪些是一般密接者,所有分层推送到街道乃至村居,让大家进行更好地加强防护和管理。”沈金波介绍道。

“数字治理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上海的数字治理可以用“一体两翼”来概括。“一体”是由基建、数据、平台三个基座构成。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和致力于城市运动的“一网统管”成为“两翼”,前者重点围绕着市民以及各类企业、法人,促使其能够更为高效地办成一件事,后者重点则在于政府高效地处置事件。

“2020年,我们‘一网通办’有15个‘一件事’,总体来讲,完成的效率都非常高,平均减少跑动71%。”沈金宝介绍,即使如此,上海仍在寻求对相关事项进一步压缩流程的可能性,“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一网统管不仅是顶层思考,更是基层延伸。“要让所有老百姓体验到数字政府能够给大家提升便利度。比如村居在疫情防控方面,最需要的就是精准的信息,知道找几号门洞,找谁,因为什么,下一步是把该人送到隔离点还是居家隔离。这样就不用一家家敲门了。”沈金波说。

作为牵引城市治理的“牛鼻子”,“一网统管”就是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应,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通过对城市运行的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带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我们在市一级层面,通过各种感知端发现一些问题之后,真正传达到基层一线的时间不会超过2秒,传上来的时间也只有2秒,留给基层一线更多的处置时间。”

数字治理在表现上是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应用,但在背后还是治理理念的提升。“我们理解的数字治理,按照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现在又提出两层理念,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沈金波表示,对老百姓来说,其实并不在意政府内部如何流程如何优化,“老百姓办事要找的不是某个局某个委,而是政府”,“所以数字治理也一定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我们的革命性重塑,说到底就是要全面创新,也就是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政府内部一定要产生高效的联勤互动闭环处置管理目标导向。”沈金波谈道。

“讲好大师名师故事就是在传递上海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学会学术活动月”是社联主办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已成为本市学术团体展现风采、彰显活力的年度盛会。十五年来,学会学术活动月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集中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为本市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希望通过会长论坛,进一步发挥名家学者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普及他们的学术成就,更好地展示上海的温度和人文精神,讲好大师、名师故事就是在传递上海城市文化的软实力。通过会长论坛也能够把学术团体更好汇聚一堂,交流学术观点、碰撞思想火花、推进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社联在学术交流中共享传递的平台作用。同时,也引领学术团体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上海城市软实力、数字经济等党和政府关注的中心工作开展理论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社科学术团体积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希望通过举办会长论坛,主动设置议题,引领社科学术团体动员、凝聚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开展数字化建设领域的理论研究、参与上海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实践、探讨数字化时代社会治理的标准和伦理准则,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表示,当前我们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征程上,上海社科界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社科学术研究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作出社科界应有的贡献。他对市社联多年来在发挥平台功能、推动社团发展等方面取得成绩给予肯定,希望社科学术团体借助“活动月”这个平台,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袁志刚,上海市信用研究会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洪玫,上海市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筹)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惠志斌随后分别围绕“上海城市数字治理的成就与展望”“数字经济、大数据与经济学研究创新”“数字经济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隐私的挑战与应对”作主题发言。

据悉,上海市社联“学会学术活动月”创办于2007年,已累计举办了近2000场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本届活动月期间,共有93场精彩学术活动集中亮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