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鹭江风光。图中最高的建筑,就是厦门目前已投用的最高楼——世茂海峡大厦。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袁舒琪 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一位德国建筑师曾把城市天际线比喻为“城市皇冠”,他说:“一座城市不光要有街道、住宅、工厂、社区、医院、学校等躯体、肢体、毛发肤质,更要有一座高大的中心建筑来代表城市的头颅、大脑、甚至是思想,这就为城市戴上了冠冕。”

人们谈及摩天大楼,很直接就能将其与城市地标进行联想。也许是因为它代表着城市的“高度”——通过叩开城市发展的想象空间,它一定程度展现城市的建设水平、发展前景,甚至撬动城市发展;也许是因为它承载着许多记忆——不同时代的“天际线”见证着城市的发展,高楼的变迁史,也是城市“生长史”中的重要一章。

“我心目中的厦门地标”——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特别策划活动启动以来,厦门多座曾经的“第一高楼”,一直是市民推荐的高频选项。今日本报综合市资源规划局、市建设局以及多位高楼发烧友提供的信息,为您呈现厦门“第一高楼”的变迁史。

南薰楼曾是福建第一高楼

在摩天大楼还是舶来品的时候,厦门更像东南海岸的一颗小珍珠,红瓦砖房、骑楼白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三大名楼,算得上是这个城市的代表性建筑——坐落于民族路至碧山路口的“鹦哥楼”,造型壮美、别具一格,其屋顶花园被人广为称道;“庆让楼”位于思明西路,虽为西式洋楼,却因饱含中国哲学的神韵而有了“天一楼”的美称,它背后还有吴氏兄弟因诚实而获赏识、最后经商发家的故事;曾是闽南话电影取景地的“五方楼”虽已遭破坏,但它过去的辉煌却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位于集美学村的南薰楼于1959年落成,楼高15层,是当时福建省第一高楼,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厦门乃至海峡西岸最先被认同的新建筑地标。它是陈嘉庚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又一例证,也被建筑学家认定为“在近代建筑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的嘉庚风格建筑的代表。

城市天际线不断“拔高”

有一组数据值得特别注意:从1949年到1978年,厦门仅诞生了鹭江宾馆、华侨大厦、华侨博物馆、集美南薰楼四栋历史第一高楼,平均7年左右诞生一栋地标,且时间段多集中在1950年—1960年。但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拉开序幕之后,厦门城市建设开始大发展,不仅高楼鳞次栉比拔地而起,而且最高纪录也不断刷新和打破。从1979年到2015年,37年共诞生了9栋“第一高楼”,平均4.1年诞生一栋,速度明显加快。

位于湖滨中路的湖滨大饭店,于1981年建成,高达12层,是厦门20世纪80年代最高的建筑之一;1986年建成的厦门市振业大厦仍然屹立在高楼林立的湖滨北路上,大楼共19层,它曾经是滨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88年,坐落于鹭江道、面对海上花园鼓浪屿的海滨大厦竣工交付使用,大厦共24层,它是厦门第一座与香港合资修建的高层写字楼,也是厦门市第一座较具知名度的高层写字楼,建设最初是想要模仿上海打造外滩般标志性的高楼;厦门福联大饭店地处市中心繁华位置,楼高23层,于1990年开业,也是当时有名的高楼之一。

不过,20世纪90年代最出名的两栋高楼还属闽南大厦与国贸大厦。位于湖滨南路的闽南大厦,作为当时的“第一高楼”在199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时,轰动鹭岛,不仅因为它超群的高度和奇特的外观,还因为闽南大厦顶楼34层有首个可以鸟瞰厦门全景的旋转餐厅。不过,仅隔一年,“第一”之位就易主给了国贸大厦。国贸大厦地处繁华的莲坂商圈,是厦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主楼共45层,地上43层,地下2层。当年“九八”投洽会在富山国际展览城举办,国贸大厦的地理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值得一提的是,国贸大厦是厦门首个有直升机停机坪的写字楼,“国贸大厦”四个字用黄金铸造,由中国著名书法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题写。

到了21世纪,国贸大厦的“第一”之位被位于鹭江道的建设银行大厦取代,这栋楼高176.68米的高楼长期占据第一之位,直到2011年被凯宾斯基酒店超越。

超过200米的建筑超10座

时间回溯至2016年,号称“中国第一双子塔”的世茂海峡大厦正式竣工投用,它的出现,刷新了厦门“第一高楼”的新高度——高度首次突破300米。

直到近年,世茂海峡大厦才被建筑高度339.88米的厦门国际中心超越。不过,厦门国际中心目前仅是封顶,尚未竣工。待其建成后将刷新厦门“天际线”并将一跃成为福建第一高楼。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厦门超过300米的建成、在建中的高楼有2座;超过200米的则超过10座———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海峡明珠广场、帝景苑、建发国际大厦等项目的高度均超过200米。

“厦门第一高楼诞生速度呈现快速递增趋势,与城市化建设加快有很大关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常务理事林树枝说,同时也得益于施工工艺不断创新进步。过去建设水平和技术相对落后,建设工期长,现在新建房屋采用钢结构或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房屋就像搭积木一样盖起来,工期大大缩短的同时,建筑高度也不断增加。

【市民留言】

●网友“皮皮鲁”:在厦门的大学四年,感受着这座美丽的海岛城市的变化,也同室友翻越过厦门数不清的山头,厦门每一处都很美,地标随处都是,但在我的心中集美学村是古往今来的地标,不仅守望着过去,更展望着未来。

●网友“Q”:火车站车辆川流不息,人群来来往往,代表了生生不息的希望,远行的人归来,外来的人扎根,代表着厦门这座城市给人们带来了向往。火车站人潮涌动,代表着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

●网友“navy”:厦门美景太多啦,地标也经常被刷新,但我更喜欢演武大桥——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大桥。

●网友“庄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集美学村,当仁不让。

【链接】

四种渠道推荐厦门地标

●活动时间: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

●活动主题:我心目中的厦门地标——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特别策划活动

●四种征集渠道:拨打厦门日报读者热线968820;邮件发送([email protected]);给“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厦门日报官方微博话题讨论“我心目中的厦门地标”。

定格奋斗、致敬城长。您心目中的“厦门地标”是什么?从今日起,市民、读者、单位可以通过推荐心中最具标志性、代表性以及对厦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建设项目,讲述项目背后的建设故事,来表达对厦门这座城市的爱恋,建设项目主体多样,建筑、片区、桥隧、道路等均可。本报记者将深度采访,为您展示地标的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