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下午,以“共創 共贏”爲主題的2021智能汽車新生態高端對話在武漢洲際酒店盛大舉行。

從2020年至今,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從百分之幾攀升至20%左右,遠超預期。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智能網聯技術的助力,數據顯示,具備L2級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比燃油車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然而,與市場的火熱同步出現的還有人們對於智能網聯安全的顧慮、對於缺芯的擔憂等。如何才能從這些成長的煩惱中解放出來?擁有百年曆史的汽車產業如何與新技術、新玩家和新用戶融合共生?來自政府、行業、整車汽車、科技公司的代表們蒞臨現場,圍繞智能化時代汽車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展開熱烈討論。

柴佔祥:智能化推動汽車重回朝陽產業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助理柴佔祥在致辭中表示,隨着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滲透到汽車行業,汽車行業已經從傳統夕陽產業轉變爲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

智能化對汽車行業的深遠影響不侷限於產品本身,同時也大大拓展了汽車的外延:未來汽車將發展爲電視、電腦、手機外的“第四屏幕”,成爲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端;傳統車企也將不僅是汽車產品提供者,同時也將成爲整套移動交通出行方案的創造者。

但與此同時,柴佔祥也提出了幾點值得反思的問題:“隨着汽車智能化的飛速演進,現行的法律法規、個人隱私、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問題都會浮現出來,與此同時,與汽車行業息息相關的車險行業也會發生極大變化。”柴佔祥認爲,這些問題會在用戶、市場、產品等諸多維度影響行業發展,因此,必須在務實的環境下深刻討論,並落實到政策、法律、企業戰略等具體措施中去。

王羽:創造條件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常務副祕書長、全國汽車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王羽認爲,智能汽車正處於從實驗室向市場化過渡的關鍵時期,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相對完備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爲智能汽車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在產業體系建設上依然面臨新的疑惑和難題。例如:如何確保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性?如何匹配技術及產業發展的多元訴求?

對此,王羽提出了幾點針對性建議:鞏固產業頂層設計,完善跨行業協同機制,健全關鍵標準法規,加快核心技術研發,推進准入管理及測評評價,推動社會普及。基於這些措施,創造條件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即讓智能網聯提供的輔助駕駛先應用起來,讓特定場景下的車輛先應用起來。

與此同時,王羽表示,應理性看待標準對智能汽車發展的作用:“標準在自動駕駛從科技創新走向產業化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和關鍵載體,但沒有足夠的技術和測試的量就沒有標準的科學制定。從這個層面看,標準和技術是互相支撐的,其中核心還在於技術創新。”

邊寧:安全是主機廠的底線

東風汽車技術中心副總監邊寧認爲,安全對於主機廠來說是底線,普通人認爲100萬公里1次交通事故或者1000萬公里1次交通事故已經足夠安全,但東風在做安全評估的時候有一個更大的概念,比如說現在國內有2.9億輛車,乘用車有1億多輛,假設每輛車每天開30公里,一天就是30億公里,如果1千萬公里發生一次事故,按照統計的邏輯來講,就是300次事故。所以在安全上做得再多也不爲多。

在邊寧看來,環境傳感器、地圖和定位所提供的信息都還不足以保證絕對的安全,很多信息其實都是無用的,信息只有做到安全、實時、可靠三點之後才能加以利用。造車從來都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本身研發製造就很困難,把造出來的車賣給客戶更是難上加難。原來車輛更多以機械爲主,看得見、摸得着,整個車輛性能衰退的可觀察性會更強。電子化和智能化在車上的應用越來越多,現在車輛所用的電和軟件,都是看不見摸不着的,這無形當中進一步增加了造車的難度。

黃雷:打通場景比追求級別更重要

禾多科技全球商業合作高級副總裁黃雷稱,自動駕駛級別從L1發展到L5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對於智能駕駛而言,實現場景的打通要比追求自動駕駛級別更加重要。因此,禾多科技從一開始就採用漸進式的技術路線,雖然短時間內難以達到更高級別的水平,但長期來看,其對最終實現L5級要比小範圍的無人駕駛更加重要。

要做到大範圍運行,首要前提是可以提供優秀的體驗,從高速自動駕駛到自動泊車,消費者對於自動駕駛功能的需求非常多樣化,這就更需要自動駕駛軟件應用到更加廣泛的場景中,通過數據迭代不斷優化,最終實現流暢的自動駕駛體驗。“在這種情況下,走量產的技術路線反而能通過大規模部署,獲得更高數量級的數據,這是解決自動駕駛長尾問題的關鍵。”黃雷表示。

楊震:BaaS是一條萬億級別的賽道

武漢蔚能電池資產有限公司CMO楊震介紹,2020年,中國新能源市場電池資產規模達到6000億元,依據中汽協的基礎數據和蔚能的趨勢推算,到2025年動力電池資產規模將突破萬億元級,到2030年將接近4萬億元。中國車電分離電池資產規模在2030年會達到1.6萬億元,蔚能所處的BaaS(電池即服務)賽道將是萬億級別的。

作爲一家專注於車電分離研究的企業,蔚能憑藉在電池技術、數據智能和金融領域的跨界創新,持續優化電池全週期管理體系,推動BaaS(電池即服務)產業化。過去一年,蔚能管理的電池規模超3GWh,電池資產約35億元,預計在2025年管理和購買的資產會超過100GWh。目前蔚來BaaS的單月滲透率在60%以上,意味着每個月賣1000輛車就有600輛選擇Baas電池租用服務。

“蔚能目前在全國擁有550座換電站,預計到2025年在全球範圍內將達到4000座,基本可以保證油車能去的地方電車就能去,加電的體驗比加油更好,這將是顛覆性的。”楊震指出。

宋新雨:漸進式路線更符合行業需求

在紐勱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OO宋新雨看來,目前智能化賽道正湧現出一大批新老玩家,先進的軟硬件技術整合成最優量產方案,量產車型紛紛上馬智能駕駛,全新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智能化賽道可以分爲兩大陣營,其一是以Waymo爲代表的一步到位式,其二是以特斯拉爲代表的漸進式。宋新雨認爲,漸進式的發展路線更符合行業智能化需求。基於這一理念,紐勱科技推出了涵蓋全套自動駕駛應用層算法模塊、中間件系統的MaxDrive平臺,該平臺集成Driving及Parking兩大功能,擁有數據閉環的自主成長系統,可進行360度多傳感器數據前融合,兼具高效、穩定、低成本等多重優勢。

汽車智能化帶動產業價值鏈轉移,在宋新雨看來,未來的汽車將成爲一種基於軟件系統、能夠爲用戶提供安全行駛/娛樂體驗/遠程操作等多功能體驗感的媒介:“在國內,軟硬件分離的模式更被主機廠和出行服務商接受,從硬件佔比80%到軟件佔比60%,這一轉變是極其巨大的,我們希望能夠和主機廠一起帶動行業發展模式的創新。”宋新雨稱。(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 【責任編輯:黃河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