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車險綜改下險企如何增利?“保險+再製造”將爲險企節約成本約500億元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胡金華 上海報道

始於去年9月的全國車險市場綜合改革近期交出了一週年成績單。受惠於這場改革,讓駕駛記錄良好的車主得到了商業車險保費平均下降兩成的優惠;而另一端,則讓市場承保方產險公司承受着保費及利潤雙降的壓力。如何改變車險綜改帶來的“蹺蹺板”效應,實現雙贏局面,成爲車企及汽車零部件廠商關注的焦點。

《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10月21日,在上海舉行的保險業第44期“保險+再製造:助力雙碳戰略新路徑”熱點話題研討會上,包括平安、太保、人保等一批頭部產險公司以及中國銀保傳媒、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上海市經信委等機構人士紛紛爲商車險市場如何在符合“雙碳目標”國家戰略中尋找增利路徑獻計獻策。

“從保險業自身發展情況看,保險業經過幾輪商車改革,一方面保費在不斷降低,另一方面保額也在提高,保障範圍也在擴大。可以說,過去在手續費等一些領域的空間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擠壓,對車險經營帶來考驗。如何既能夠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又能使市場組織得到合理的利潤,我覺得在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循環利用領域至少有500億的成本集約可以實現。”中國銀保董事長、原中國保險業協會會長朱進元在研討會上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則在會上建議,保險費率調節機制在激勵被保企業綠色轉型方面具有較大的彈性和發揮空間,依據被保企業碳排放量或其他有效的環境指標制定差異化的保險費率,有利於實現風險價格和成本的更好平衡,加速整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比如在汽車零部件再製造領域,保險公司將通過第三方體系認證的再製造企業產品納入維修備件體系,並採取釐定適當的保險費率等方式予以推廣,可以在全社會形成帶動作用。

商車零部件再製造存潛在“金礦”

根據銀保監會最新公佈數據顯示,截止今年8月末,國內機動車輛保費收入爲4950億元,仍佔據非人身險保費“半壁江山”,而車輛賠付支出爲303億元,責任保險賠付支出爲2474億元,再加上中介手續費用支出,整個車險市場的承保利潤非常微薄,綜合成本率也在車險綜改之後再度攀升。

如何破局,成爲險企、監管機構以及車輛零部件製造商共同關注的話題。而在上述熱點話題研討會上,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在車損理賠零部件更換領域上着手,既符合國家戰略目標,同樣也能在不損害車主利益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險企的承保利潤,壓縮理賠費用。

對此,朱進元分析指出,汽車行業作爲一個支柱產業,可以拉動上下產業鏈條,對於這樣的資源需求和能源消耗比較集中的行業,零部件製造不僅是發達國家普遍的共識和行動,同時也是我國實現碳達峯和碳中和最有力和最直接的措施之一。

“再製造可以延長零部件的使用壽命,提升技術性能和服務,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來完成產品的生命週期,在這個方面,零部件的再製造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根據聯合國環境署、國家資源小組發佈的報告,重新定義價值製造業革命,提出再製造汽車零部件的性能和質量均能達到、甚至超過原品,並優於傳統再製造,可以實現節材80%到98%、99%這麼高的效果。從汽車產業的重要性以及它對整個上下產業鏈條的拉動,以及再製造產品的質量保障來看,這項工作具備可推動的可行性。”朱進元表示。

與此同時,朱進元還進一步比較稱,當前全球實現碳達峯之際,大多數歐美國家已經把再製造作爲規模較大的重要產業,在美國再製造的企業數已經超過6萬家,每年銷售總額已經超過了560億美元。通過再製造的汽車零部件來解決維修的佔比已經超過了45%-50%;而德國已經把90%以上的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納入到這個體系當中。

“在我國車險市場每年近萬億的保費構成中,汽車後市場大概70%的成本由保險行業承擔,這種當中大概物損和人傷是四六分成,物損當中又有六成是用於汽車的外掛件維修,大約有2000多億的市場空間,而我國目前汽車保有量2.8億輛,拆解率不到1%,佔比極小。如果能夠達到歐美國家再製造零件使用比例,那麼可以爲車損維修保險公司方面節省500億的賠付支出。”朱進元分析指出。

而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商車零部件再製造產業的發展對於險企、製造商甚至車主是三贏的局面,但是在推進的過程中如何改變車主的認知觀同樣成爲一大考驗。

“這麼多年有4S店、汽車修備廠,通過對原事車輛故件簡單的加工來頂替原廠件,或者用一些副廠件代替,已經給消費者的心裏帶來傷害,未來在這個方面,如何讓消費者正確認識再製造件成爲重中之重,國內一些大的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商已經積累了主要車輛相關外掛件的數據,可以通過3D等現代技術手段,可以保障再製造件遠遠優於過去的性能,甚至可以達到原廠件的效果,但這個東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推動消費者認可和接受。”研討會上一家參會產險企業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向維修端“要”利潤

在諸多參會的保險機構人士看來,未來保險公司將再製造零部件納入保險公司理賠體系,不僅能推動零部件再製造行業的發展,也能爲保險業實現減損增效。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作爲率先發力汽車新能源產業的地區,也成爲國內機械零部件再製造的“領頭羊”。據上海市經信委節能和綜合利用處副處長張敏介紹,根據行業機構的統計,2020年上海市再製造業產值約爲44億元。再製造門類包就括航空發動機、汽車發動機及其他零部件,大型工程機械、硒鼓、墨盒、數控機牀等,各個領域都貢獻了一些產值。

2021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汽車零部件再製造規範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這意味着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將真正迎來重大發展。

“《辦法》成爲我國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業發展的分水嶺。《辦法》出臺之前,整個產業發展仍處於探索、研究階段。《辦法》的出臺標誌着我國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業進入規範發展的階段。《辦法》從再製造企業規範、舊件回收要求、技術標準、再製造產品進入市場的管理要求、市場監督管理等五個方面對汽車零部件再製造行業提出具體管理要求。”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分會祕書長謝建軍受訪時指出。

記者也瞭解到,研討會上國內三大產險巨頭都已經在再製造產業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索。

“再製造我們參與近十年了,也是今後會加大力氣推動的產業,目前也在嘗試一些其它的低碳維修技術,如智能平臺、圖片智能識別等。”平安產險理賠部負責人劉剛受訪時透露。

太平洋產險首席信息官王磊則表示,太保產險正在推行“物聯智保”,逐步搭建起三層運營體系,第一層則聯合包括零配件廠商、整機廠商共同打造這樣一個生態化的智能車聯網體系,在這體系當中,能夠有效去收集到無論是原裝的還是再生出來的零部件,可以有效地和用戶一塊管理或者治理整體的風險。同時進行規範回收並進行機制引導,即通過設計附加條款,對“低碳”或“使用再製造件”有費率優惠。但由於目前再製造件供應主體較少,開展較爲困難。

人保財險理賠部資深專家兼副總經理奎志鋼建議,在推動國內車損理賠使用再製造零件的時候,需要政府部門形成統一的認知導向來培育再製造汽車零部件銷售渠道,逐步形成對再製造汽車零部件的信任氛圍,逐漸消除消費者對再製造汽車零部件的疑慮,對售後服務不再擔憂。

“再製造零部件的銷售價格雖然比新零部件價格低,但是對消費者來說,性價比並沒有足夠吸引力,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導或者配套的優惠政策,要避免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再製造配件,從而導致的投訴和負面的輿論。我國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品的市場應用前景非常廣闊,隨着國家相關法規的日益完善,保險制度的更新升級,我們相信,最終消費者對於再製造零部件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會越來越高。目前國內首次購車比例高達75%左右,國外不足20%,一旦中國首次購車比例下降到50%,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將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奎鋼表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