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韩东,永不退休。”10月21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韩东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诗人、作家韩东今年已经60岁了,这是他四十年写作生涯里的第一次个人创作研讨会。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说,“一代人渐渐老去,韩东已有力地证明,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以保持有力的创造力。我们的诗歌和小说需要韩东这样的艺术家,需要韩东这样的人走在人少的、偏远的地方,他的目光总能有力地启发我们。”

学者说——

他让诗歌回到了生活,是“诗人中的诗人”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的手边都放着一本韩东的最新诗集《奇迹》,它收录了韩东近一两年来创作的125首诗歌新作。在诗人、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眼中,诗集《奇迹》中有一个关键字——“看”。“‘看’的意象如此之多,如此动人,它是一种强调,是对真实的追寻与肯定。在他这里,诗歌的艺术变成了一种‘观’的艺术。他的诗中有一种难得的绘画感和叙事性,他的诗是反抒情的,很多诗你看着非常冷,他力图很抽象地去解释,但他又用‘看’把它具像化。”何向阳说,“众生在‘看’中得以复活。当你关注,当你在‘看’,那是一种爱的行为,诗变成了爱的产物。而且,韩东的‘看’还打通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在诗歌中是非常珍贵的。”

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相信,作为从1980年代中期成长起来的重要诗人,韩东担得起“诗人中的诗人”这个称谓:“他是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诗人。我们读韩东的诗,不仅接受了一篇篇文本意义上的诗歌,还深受他生命观和认知方法的影响。当代中国诗歌解构主义的实践确实是从韩东开始的,还有平民主义的价值观、口语写作的倡导也是从他开始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认为,谈论韩东的诗歌,无论如何离不开谈论韩东这个人,谈论他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活动。“韩东是‘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以审美‘挑衅者’的面目出场PASS朦胧诗人。但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他深居简出,远离文学活动,我们很少看到他在各地频繁上演的诗歌节露面。他每天的日常是带着午饭的饭盒到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写作,是喧闹火热文学生活的边缘人。我想说,我们读韩东不能是抽象的‘诗人意义上的韩东’,而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韩东。”

诗人、苏州市文联副主席小海认为,韩东之重要在于他让诗歌回到了生活。“1980年代读大学中文系,我们接受的概念是‘文学要提炼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但韩东不是,他把诗歌拉回生活,不再俯视生活,不再宏大叙事,他觉得诗人是人群中的一员,他回到了基本的人性和基本的七情六欲。这是巨大的扭转。由此我们可以说,好的诗人是有世界观的诗人。”

在《花城》特邀主编朱燕玲看来,韩东写诗,不是表演,更不是歌唱。他的个人化,也不是表现为宣泄,而是他酷爱细小的切口,重视个人经验。“没有浮华的辞藻,没有浓烈的情绪,表面的冷漠,深处是对所有生命的敬重,也温情,也沉重。这种人生的痛感,是远离浪漫主义的,是形而上的,是哲学的。”

好友说——

“韩东永远写的是好诗,他的写作非常干净”

当日,研讨会还请到了几位有特殊身份的专家,他们既是学者、作家,也是韩东的亲友团,这个“亲友团”的阵容相当壮大,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叶兆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小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毛焰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社长黄小初,他们都各自回忆起与韩东的相识相知。

黄小初说自己知道韩东的名字时还在读大学,后来到了南京,第一次见到韩东是1986年的春天,“我第一次见小海在韩东家,那时候韩东家已经高朋满座了,我和苏童到了以后就受到了韩东非常热情的款待,我此生吃过的最好的鸭子是在韩东家吃的桂花鸭,就是桂花季节的老鸭”。黄小初说自己对诗歌是门外汉,经常不知道诗好在哪里,但却能看出来什么是烂诗,而韩东永远写的是好诗,“因为那样的诗我永远写不出来”。

苏童与韩东相识于1984年,“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穿越整个南京城到了瑞金路的韩东家里,我认识韩东的时候,他已经在酝酿着写小说了,对于韩东的诗歌我就像当年的大学生一样,《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这样的诗我们都可以背下来”,关于韩东写小说,苏童告诉大家韩东喜欢在洁净的场域里写作,“哪怕是一张桌子,他希望是干干净净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种象征,有喜欢韩东的,也有不喜欢韩东的,但是大家都认为韩东的写作非常干净”。

关于“亲友团”,叶兆言自认和韩东的关系更多的还是亲,因为天生就认识他,“大家可以回忆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他的,但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小时候懂事的时候就认识这个人”。在叶兆言的记忆中间,他和韩东的哥哥从有记忆时就在一起玩了,“我和他哥哥做了一件荒唐事儿,南京很多地方是有书摊的,我们会经常去看小人书,韩东就跟着我们,我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他哥哥经常拉着我就跑,我们俩出去以后,我童年记忆中有这样的印象,万一这个小孩儿没有了怎么办,我对韩东最早的记忆就是这样的”。叶兆言认为韩东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人不俗,他希望年轻人如果向韩东学,还是要多学一学为人的那种不俗,“有诗人的气质比诗更重要”。

毛焰这几年和韩东共职了两年,他回忆说他们两人几乎每天都会谈论文学、诗歌,尤其谈论诗歌谈的比较多,“韩东可能就是随便聊聊,但对我来讲特别过瘾,变得非常有意思”。

李小山亲切地称韩东叫“韩二”,“这样比较亲切,我们亲友团就是韩二的娘家人,娘家人听到很多嘉宾给韩二这么的赞扬,我特别高兴,这样的赞美希望来得更多一点,因为韩二配得上”。

韩东说——

“不习惯,也不懂规矩,但对我来说是第一次”

“不习惯,也不懂规矩,但它给了我一次感谢的机会。”对于人生里的第一场个人研讨会,韩东说,“这么多年来,写作这件事得到了各位朋友的帮助,我对帮助过我的人都记得很清楚,要感谢的人太多了,谢谢大家。”

谈及诗歌,韩东分享了一个他的观点:“我们这一代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人,确实抵达了中国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里的主语不是我,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其中有两个因素,一是现代汉语的成熟,二是一种世界意识。什么是世界意识?世界意识不是地方意识,不是中心意识,也不是唯西方意识,而是自自然然地‘在世界中’。你是整体的一个局部,并不和整体发生冲突。不是对立、对比、竞争的意义上才能确立的那种存在。就诗歌而言,这两点是一代人能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

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丁捷主持。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汪兴国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三代诗人”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韩东作为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走在了同仁们的最前边。他的《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和“诗到语言为止”的提法也以“文学史”名义进入“经典化通道”,他在1985年后创作的一系列标志独特风格的新诗,已成为中国新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开了一个成功的和愉快的研讨会”,在总结发言时,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说:“对韩东个人而言,这个会也许没那么重要,但是,对我们江苏作协来说,这个会很重要。江苏是文学的沃土,自然也是诗歌的沃土。韩东这个人,韩东的文本,韩东的诗歌精神,韩东的诗歌美学,包括他作为诗人的个性气质,都是非常宝贵的。为了我们江苏文学的未来,尤其是诗歌的未来,我们就必须把韩东研究这项工作做好,并深入下去。”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黄彦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