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商務部舉行“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及穩外資工作專題新聞發佈會。商務部近日編制發佈的《“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通過發佈會對外發布。

“十三五”時期,我國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市場準入大幅放寬,管理體制深刻變革,政策體系日益完善,開放平臺更加多元,投資環境持續優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突出。

“十四五”時期,《規劃》提出明確了五項基本原則,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堅持穩總量優結構,穩定利用外資規模,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堅持服務穩鏈固鏈,更好地利用外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堅持優化營商環境,持續穩定外商投資預期和信心;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防範化解國家安全風險。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介紹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利用外資發展的目標是:利用外資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利用外資大國地位穩固,利用外資結構持續優化,與對外投資、對外貿易、促進消費的聯動作用進一步加強,爲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聯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在更高質量地利用外資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方面,我們吸引外資的規模並未因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實際上我們的引資規模仍然保持穩步向上增長。”劉向東說,“優化營商環境和放開市場準入方面的工作也一直在推進,取得的成效也得到鞏固。即便在國際跨境投資大幅下滑的情況下,我國仍然是吸引外資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7個方面、23項主要任務和具體舉措

“十三五”時期,根據商務部數據,我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0.4萬家,實際使用外資6989億美元,較“十二五”時期分別增長61.8%和10.4%。我國吸收外資金額佔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15年的6.7%提升至2020年的14.9%,2017年至2020年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

宗長青介紹,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引資結構實現進一步優化,引資質量不斷提升。主要呈現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引資規模實現兩位數增長,二是製造業和服務業引資實現“雙增長”,三是外資大項目支撐作用增強,四是開放平臺引資帶動作用明顯。

根據商務部數據,1~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595.1億元人民幣(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下同),同比增長19.6%;摺合1292.6億美元,同比增長25.2%。這是近十年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珏婷此前回答第一財經記者問題時表示,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外資企業在華投資,帶來了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全球營銷網絡,不僅深度融入國內大循環,也是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載體,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着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對於“十四五”時期的主要任務,宗長青表示,《規劃》從7個方面明確了23項主要任務和具體舉措。在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一是壓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二是放寬重點領域准入門檻;三是持續減少市場準入限制。

在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方面,一是優化利用外資產業結構;二是優化利用外資區域佈局;三是拓展利用外資國別地區來源。《規劃》提出,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佔比應從2020年的29.6%上升至2025年的30%。

劉向東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們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都處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高技術的製造和服務,因此,也需要加大對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投資,比如芯片、生物製藥和智能製造等。“要吸引對這些製造業的投資,利用外資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他稱,“外資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有效的重要補充,這種補充要適應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強化開放平臺功能方面,一是推動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二是助力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三是深入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四是推進國家級經開區創新提升;五是提升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平。

《規劃》指出,開放平臺作用應進一步提升。“十四五”時期利用外資主要預期性量化指標顯示,自貿區港吸收外資佔比應從2020年的17.9%增長到2025年的19%左右。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國家級經開區等吸收外商投資水平穩步提升,開放平臺輻射帶動效應持續放大。

“當前這一階段,我國不只是爲了開放而開放,而是要適應現在發展階段。統籌發展時,發展是重要的,但也要考慮安全的問題。因此,我們一直採取的措施就是試點開放,這就需要設定許多試點開放的區域來吸引外資。”劉向東介紹,“無論是自貿試驗區,還是自由貿易港,我們都會在某些領域進行試點開放以吸引外資,比如新能源汽車領域或證券保險領域。”

劉向東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這能夠實現在局部地區進行一些風險壓力測試,真正統籌發展和安全。在試點地區,吸引外資的力度肯定要大一些。“在這些開放平臺的窗口,先讓外資進來,然後再逐步複製經驗推廣全國。這就是更穩妥有序的開放,有利於我們把控風險。”他說。

在提升外商投資促進服務水平方面,一是健全外商投資公共服務體系;二是創新和優化招商引資方式;三是發揮投資促進合作機制作用。在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方面,一是完善外商投資管理法律制度;二是健全外商投資監管體系;三是健全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在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方面,一是全面保障外商投資公平待遇;二是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三是完善服務保障機制。

劉向東分析稱,從我國開放過程來看,我們現在實行了全面開放,將來會是更高水平的開放,從原來可能只注重市場準入,擴大到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保障來促進開放後的公平競爭,讓外商投資更好地開展業務。

在促進國際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一是構建新型國際經貿關係;二是加強國際投資議題交流合作;三是推進多雙邊投資協定談判。

劉向東認爲,過去一段時期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爲了推動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如果我們能夠主動參與投資治理領域的新議題,利用各個多邊或雙邊平臺完善投資體制,這有利於我們的企業更好地融入全球大市場。

2021年吸收外資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

對於今後我國吸收外資面臨的形勢,宗長青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吸收外資實現了較快增長,成效明顯好於預期。但是,當前穩外資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

宗長青提出,主要有兩大不確定因素。一是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招商引資跨境活動不便,既難“走出去”,也難“請進來”,線上招商成效有限,一些外資項目落地和建設進度放緩。

二是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深度重構。受疫情以及個別國家“脫鉤”“築牆”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深度重塑,跨國投資呈現近岸化、本土化、區域化等趨勢,而且各國引資競爭更加激烈。此外,從國內看,我國土地、資源等要素供求關係趨緊,成本不斷增加,傳統比較優勢弱化。

但宗長青也認爲,我國吸收外資仍有不少有利條件。一是全球跨國投資反彈。聯合國貿發會議10月19日發佈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跨國投資顯現反彈態勢。其中,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5%,這與我國情況大致相當。報告還預計全年跨國投資將好於預期,有可能重新超過疫情前的水平。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教授此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吸引跨境投資勢頭良好,因爲我國較早、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大大突出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製造環節的重要地位。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產業自身實現升級換代以及龐大規模的內部消費市場帶來了巨大吸引力。

宗長青說,二是我國經濟發展持續穩定向好。今年1-9月,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8%。世界銀行9月27日發佈報告稱,預計今年我國經濟將增長8.5%,比4月預測上調了0.4個百分點。

三是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據調查,90%以上的外資企業主要面向中國市場,“在中國、爲中國”。我國擁有14億人口、超4億中產階級,消費市場規模和成長潛力無可比擬。今年1-9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6.4%。再加上我國產業配套齊全、基礎設施完善、人力資源豐富等綜合優勢突出,我國對外資的“磁吸力”與日俱增。

四是外商在華投資預期和信心持續穩定。商務部近期問卷調查顯示,3000多家重點外資企業中,93.3%的企業對未來發展前景持樂觀預期。美、歐、日等外國商會近期發佈的報告顯示,近三分之二的美資企業、59%的歐資企業和36.6%的日資企業計劃擴大在華投資。

“綜合以上因素,考慮到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吸收外資實現較快增長,我們預計,如無特殊情況,全年吸收外資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按美元計有望超過1600億美元,實現穩定增長,能夠實現全年穩外資目標。”宗長青說。

丁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我與很多跨國公司負責人的交流中,他們現在提到更多的是成爲在中國全產業鏈中的‘企業公民’,建立一套完整的從研發、品牌、生產到銷售的管理體系。因爲中國這個市場對跨國公司而言非常重要。從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來說,每年中國對全球的貢獻都是在1/4~1/3左右的規模,中國是目前全球每年經濟增量的主要來源國,甚至僅在中國市場,就足夠能撐起跨國公司30%~40%甚至超過一半的營收和利潤。”

英中貿易協會中國區總裁、首席代表趙湯(Tom Simpson)也稱,中國現在已成爲英國第一或者是第二大市場,比如路虎一年在中國可以銷售上百萬輛車,有的英國企業在中國有幾十萬員工。“這是一個發展非常快速的市場,我們也非常關注中國未來幾年的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中國今年將會保持8.4%的增速,這使我們非常受鼓舞,因爲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他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