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卡脖子”的二股東? 凱爾達衝刺科創板的“自產機器人”考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藝藝 杭州報道

將於10月25日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的杭州凱爾達焊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凱爾達”),上市之路卻幾經波折。

號稱“以工業機器人技術及工業焊接技術爲技術支撐”的凱爾達,2020年12月提交招股書申報稿時,名稱爲“杭州凱爾達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到了2021年7月30日註冊稿,卻更名爲“杭州凱爾達焊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區區“焊接”二字,背後有何不爲人知的故事?

此外,凱爾達有一位關係親密到似乎離不開的“二股東”:持股18.34%的安川集團,是凱爾達外購機器人整機的主要供應商。

2018年-2020年,凱爾達向安川集團關聯採購金額分別爲1.26億元、1.51億元和2.86億元,佔同期原材料採購總額的比重高達45.32%、50.52%和58.36%,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凱爾達自產的機器人整機在2020年6月正式投產並應用,尚挑不起大梁。

凱爾達的機器人專用焊接設備並不能單獨工作,必須配套機器人整機後纔可實現“機器換人”。面對“卡脖子”現狀,科創定位的凱爾達能否交出一份撫平市場焦慮的答卷?

日企安川集團成絕對供應商

凱爾達的前身於2009年3月17日成立,當時名稱爲杭州凱爾達機器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9月,凱爾達整體變更爲股份有限公司。

在登陸A股之前,2016年2月22日,凱爾達曾經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證券代碼爲“835780”,不過一年半之後,2017年12月15日起,凱爾達從新三板摘牌。

凱爾達的主要產品包括“焊接機器人”(焊接機器人、機器人專用焊接設備)及“工業焊接設備”(半自動焊接設備、全手動焊接設備)。

從營收結構來看,2018年-2020年,凱爾達實現營收分別爲3.98億元、4.09億元、5.94億元,其中“焊接機器人”業務,貢獻收入分別爲1.42億元、1.59億元以、3.48億元,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40.89%、43.89%以及61.47%。

另一營收來源——“工業焊接設備”業務,收入分別爲1.92億元、1.89億元以及2.04億元,佔比分別爲55.11%、52.21%以及35.98%,佔比呈現下降趨勢。

從市場份額來看,招股書(註冊稿)顯示,2018年-2020年,搭載凱爾達機器人專用焊接設備的機器人合計1629臺、1698臺、3883臺,分別佔中國工業弧焊機器人銷量(24960臺、22480臺、26720臺)的比例爲6.53%、7.55%、14.53%。

值得一提的是,在凱爾達的生產經營中,最受關注的是其大額關聯交易。

凱爾達的核心業務之一“焊接機器人”由機器人整機及機器人專用焊接設備構成,其中,機器人整機成本佔凱爾達焊接機器人成本的比例高達88%。

最近三年,凱爾達焊接機器人所用機器人整機主要向單一供應商安川集團採購。

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凱爾達對外銷售的焊接機器人中使用外購機器人整機的比例分別高達100%、100%和97.21%,其中,向安川集團採購的機器人整機佔公司外購機器人整機的採購比例分別爲100%、100%、98.97%。

對應的,2018年-2020年,凱爾達向安川集團關聯採購金額分別爲1.26億元、1.51億元和2.86億元,佔同期原材料採購總額的45.32%、50.52%和58.36%。

10月2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凱爾達證券事務部,詢問焊接機器人的核心部件是哪些,對方僅表示,“公司業務構成等信息,一切以最新披露的招股書爲準”。

除了成爲凱爾達的絕對供應商,安川集團也是凱爾達的客戶之一,向其購買機器人專用焊接設備,2018年-2020年凱爾達向安川集團的銷售金額分別爲885.51萬元、865.02萬元及1835.67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2.23%、2.11%及3.09%。

離不開的“二股東”?

除了關鍵供應商、客戶,安川集團的另一個身份,是凱爾達的第二大股東,其通過安川電機(中國)持有凱爾達18.34%的股份。

安川電機(中國)背後控股股東則是一家日企——日本株式會社安川電機。

凱爾達的招股書(註冊稿)顯示,安川電機(中國)是在2013年11月向凱爾達增資入股的,當時,變更後的凱爾達有限股本結構爲凱爾達集團出資1500萬元,佔註冊資本的78.95%,安川電機(中國)出資400萬元,佔註冊資本的21.05%。幾經增資之後,安川電機(中國)形成了18.34%的最新持股比例。

對於選擇安川集團作爲外購機器人整機的幾乎唯一供應商,凱爾達解釋,“公司自設立以來,一直專注於焊接機器人兩大核心部件機器人整機、機器人專用焊接設備的研究開發。由於公司第一代、第二代機器人整機,不具有商業推廣價值”,所以選擇外購機器人整機。

“安川集團、日本發那科、德國 KUKA及瑞士ABB作爲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在機器人領域的市場佔有率超過50%,上述4家企業及其產品均符合公司的需求,相關機器人產品均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經過公司的尋找與商務談判,最終選擇安川集團爲公司焊接機器人整機的供應商”,凱爾達進一步指出。

如此依賴安川集團作爲供應商的前提下,今年9月,科創板上市委在發行註冊反饋環節中也要求凱爾達說明是否存在與安川集團經銷商、代理商或客戶重疊情形。

對此,凱爾達解釋,“報告期內,公司客戶與安川集團經銷商、代理商或客戶存在重疊情況,但相關重合客戶佔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約3%,影響很小。相關重疊客戶均由凱爾達獨立拓展,且與凱爾達及安川集團均發生交易具有合理性,不存在安川集團指定其經銷商、代理商或客戶向公司採購焊接機器人相關產品的情形,也不存在客戶向公司採購焊接機器人時指定使用安川集團機器人整機的情況”。

話雖如此,一個現實的難題仍然擺在凱爾達面前。

相比成熟的外購機器人整機,凱爾達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整機於2020年6月剛正式投產並開始應用,大規模應用尚不明晰,在此之前,凱爾達仍將向安川集團採購機器人整機。

數據顯示,2020年,搭載凱爾達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整機的焊接機器人銷量爲76 臺,僅佔同期銷量的2.79%,可謂勢單力薄。

面對“二股東”的“卡脖子”現狀,凱爾達也意識到了潛在風險:“若未來安川集團終止與公司的合作或大幅提升銷售單價,公司需重新選擇其他“四大家族”(安川集團、日本發那科、德國KUKA及瑞士ABB)作爲供應商或加快實現自產機器人整機的推廣,而與新供應商之間的業務磨合需要時間,自產機器人整機的推廣存在不確定性,將可能對公司的經營情況造成不利影響。”

“安川集團、發那科、庫卡、ABB這四家的機器人本體使用範圍很廣,像凱爾達這樣採購安川集團的機器,也是比較合理的,不過現在國內也有一些做得比較好的國產機器人,比如埃斯頓的六軸機器人、哈工現代的機器人,目前來看國產機器人佔比也在不斷提高。”10月21日,一位機器人行業從業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卡脖子”解法

從“杭州凱爾達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爲“杭州凱爾達焊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短短兩個字,背後也暗含監管對其業務實質的考量。

凱爾達究竟是做工業機器人的,還是隻聚焦在焊接機器人?

今年7月底,科創板上市委會議意見落實函回覆給出了一條重要線索,上市委要求凱爾達評估公司名稱與業務實質是否相匹配,如不匹配,做出相應的調整。

從行業現狀來看,凱爾達所在的工業機器人領域,按照應用領域,可分爲搬運與上下料機器人、焊接機器人、裝配及拆卸機器人、噴塗機器人等。

凱爾達在落實函回覆中解釋,“焊接機器人業務已成爲公司最爲重要的業務板塊,也是公司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但公司相關產品目前仍侷限於焊接領域,短期內不會應用於搬運、噴塗、碼垛等其他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因此,“杭州凱爾達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稱與公司現主要聚焦於焊接機器人領域的業務情況存在不完全匹配的情況”。

爲此,凱爾達已今年7月8日召開董事會審議,更名爲“杭州凱爾達焊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並已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

從核心技術來看,凱爾達手握數字逆變焊接技術、超低飛濺焊接技術、伺服焊接高端焊接技術,並且公司已獲專利105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實用新型專利43項,已取得軟件著作權33項。

與此同時,凱爾達作爲少數幾家同時掌握機器人焊接設備、機器人手臂及控制器核心技術的廠商之一,主要競爭對手爲日本OTC及日本松下。

但是,如果不解決依賴安川集團機器人整機的“卡脖子”現狀,市場仍然對凱爾達的科創含量充滿質疑。

何況,對比行業來看,凱爾達的研發費用佔比並不高。

2018年-2020年,凱爾達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727.52萬元、3224.29萬元、2560.73萬元,三年合計研發費用7512.55萬元,研發費用有下降的趨勢。

此外,2018年-2020年,凱爾達在焊接機器人業務方面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爲4.34%、7.88%、4.31%,相比同業公司(埃斯頓、埃夫特、新松機器人)平均值分別爲5.97%、6.01%、10.14%,低於其平均水平。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因素是,凱爾達主攻的是電弧焊接技術,如果激光焊、電子束焊等焊接技術未來突破其應用侷限性,大幅降低應用成本,拓展其應用範圍,將對電弧焊接市場進行衝擊,從而影響凱爾達未來的經營業績。

(作者:朱藝藝 編輯:李新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