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不是熬下去。”

10月22日,在萬科業務交流會上,董事會主席鬱亮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

2021年入秋晚,寒意濃,而房地產行業已經邁入冬天,強如頭部房企都在思慮度過冬天的活法。

談及對行業的新感悟和看法,鬱亮歸納爲16個字——尊重常識,迴歸常態,陣痛之後,仍有機會。

“我們對行業的看法是要尊重常識,要相信不正常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一定會回到常態。迴歸常態發展的過程有陣痛,但我們相信天下有沒做完的生意,陣痛之後我們仍有機會。”

三年前,萬科對未來三年的認知準備是“活下去”,這三個字此後也成爲房地產行業的熱點詞。三年後,鬱亮對“活下去”有了新的理解。

不正常的發展不可持續

“尊重常識很重要,今天有許多事大家都覺得看不清楚,也很迷茫,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爲常識能發揮很大作用,幫助我們在迷茫中找到一些判斷依據。”鬱亮表示,以“物極必反”的常識來看,房地產行業過去幾十年的黃金發展就不是常態。

換言之,要相信不正常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一定會回到常態。

房地產行業確實經歷過黃金時代,也曾經爲國家做了巨大貢獻。例如國內的人均居住面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不到4平方米,到現在的人均40多平方米,這是很大的進步,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居住問題解決,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條件。

但是,黃金時代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一些問題。例如從老百姓角度來看,雖然居住條件的確得到了改善,但年輕人買房子壓力很大,同時也給很多沒買房的人帶來了焦慮和壓力。對城市而言同樣如此,隨着房價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在城市難以立足,勢必影響城市的發展。

再比如,按揭能幫助人們實現購房願望,但隨着按揭比例越來越大,是否會增加居民的債務風險?此外,房地產行業是否佔用了過多金融資源,以致於沒有足夠的金融資源投到高新技術、製造業、小微企業中去?

這些是鬱亮的思考,也是房地產行業大發展、黃金時代發展留下的問題。

2017年十九大報告明確“房住不炒”後,房地產行業開始迴歸常態——迴歸到民生行業。什麼是民生行業?就是跟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行業,與純商品、純市場化的行業不一樣。

鬱亮認爲,房地產行業迴歸到民生行業之後,方方面面其實都要需要回歸。從尊重常識角度來看,物極必反,過去如此黃金,今天要回歸到一個常態發展,這是必然。

而回到常態必有陣痛,但陣痛之後,仍有機會。

縮表如縮骨減肥,很痛苦

“回到常態爲什麼會陣痛呢?從過去一段時間至今,金融行業在減少房地產行業的金融資源佔比,這方面數字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下降。對開發商而言,縮表更直接的表現爲要降債務,控槓桿,以及去金融化。”

鬱亮解釋道,降槓桿事實上是通過合作,從原來一塊錢做一塊錢的事變成一塊錢做兩塊錢的事情,實質上也是一種金融化。

去金融化是什麼概念?過去幾年間有一些所謂的金融創新例如明股實債等,會使得槓桿更高。在去槓桿過程中,資產端必然發生變化,投資、開工下降,再疊加前期高價拿地,導致這個行業短期業績受重大沖擊是必然的。

衝擊之下,房價下降使購房者受影響,房企業績下滑使投資者受影響,拿地減少使希望賣地的政府受影響,因此縮表的過程是很痛苦的。

回頭看,房地產行業先後經歷了土地紅利時代、金融紅利時代。在這兩個時期,資本市場評價地產公司,先以土地儲備爲指標,有多少地值多少錢,後來用PE,賺多少錢,乘以倍數,成爲市值。

據此,鬱亮提出了一個思考:過去地產行業所取得的業績,有多少是爲客戶提供好產品好服務帶來的?有多少是金融槓桿帶來的?

整個縮表的過程,就是把金融紅利從房地產行業中去掉,就如同縮骨減肥一樣,帶來的衝擊是非常大的,必然伴隨煎熬的痛苦。因此,回到常態肯定會有陣痛,陣痛是非常痛苦、煎熬的過程。”

爲什麼說陣痛之後仍有機會?鬱亮以家電行業、運動服飾行業爲例表示,這兩個行業在經過縮表的陣痛之後,仍然會有機會。

房地產行業是否也能如此?鬱亮的信心來自同樣經歷縮表過程的日本大和房建,大和房建原本以開發業務爲主,但在轉型發展階段縮表很堅決,現在是日本的租賃公寓第一、物流第一,還有代建等業務,這跟萬科目前的新賽道業務結構、發展現狀頗爲一致。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情況肯定比日本要好,從城市和客戶的需求維度來看,仍有很多機會。”鬱亮說,未來這種服務會越來越精細,每一個值得改進的地方都是業務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圍繞城市同步發展,圍繞客戶同步發展,仍有巨大機會。

自己都不安全怎麼救人?

三年前,萬科面對未來三年的認知準備是“活下去”。當時,鬱亮在談到“活下去”時的表述是“萬科始終如履薄冰、兢兢業業,始終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

三年後的今天,鬱亮談到“活下去”,蘊藏了對未來機會的渴望。“我覺得行業冬天來了,行業冬天來的時候誰都冷,首先要解決自己如何過冬的問題。現在安全比增長更重要,能力比規模更重要。”

所以在回答是否會幫扶個別出現危機的企業時,鬱亮稱,自己都不安全怎麼救人呢,自己冬天都過不去的話,去幫別人可能是純粹添亂

“我們作爲行業裏算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會積極地想方設法,在我們能力許可的情況下,願意去做一些對行業有利的事情。具體來說,如果給我們相一些具體機會,我們也會考量。當然這個考量是在市場化原則的範疇之內,看看有沒有合作機會。”

活下去,不是熬下去

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鬱亮表示,活下去,不是熬下去。要活得好,活得久,要找到下個春天活下去的基本能力、方法,這個很關鍵。

“很多人說我們熬一熬,是不是春天來了之後還跟過去一樣?下一個春天來的時候跟上個春天是不一樣的。”

鬱亮舉了一個例子,被電商衝擊以後的百貨行業,下一個春天肯定不是被電商衝擊之前;被互聯網數字化衝擊以後的製造業,下一個春天也不是回到過去。

所以鬱亮認爲,每個春天過了一個大的、新的發展階段之後,跟上一個階段的春天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憑過去那個標記來衡量今天要做的事情。當下一個春天跟上一個春天不一樣的時候,就需要改變上一個春天不具備的東西,或者是要找到下一個春天必須要支持你活下去的方法、能力。

美的也好,李寧也好,都是線上線下結合,用數字技術來改變整個流程。“這都是我們要在活下去過程中構建的能力,不是熬下去,而是我們要培養新的活法。活下去不僅需要羽絨服保暖,還需要運動,還要自己身上發熱,使得我們能夠具備活下去的能力。冬天過了,勉強奄奄一息並不能算真正的活着,因爲你沒有力氣在春天裏作爲了,也不具備下個春天的能力。”

在鬱亮看來,冬天來了以後,萬科一方面確實要繼續走下去,首先解決禦寒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去尋找、建立在下個春天活得好、活得久的基本能力。

記者|黃婉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