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利用外資“十四五”規劃出臺 預計今年吸收外資規模將破萬億

10月22日,商務部官方網站發佈《“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利用外資主要目標爲利用外資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利用外資大國地位穩固,利用外資結構持續優化,與對外投資、對外貿易、促進消費的聯動作用進一步加強。在“十四五”時期利用外資主要預期性量化指標中,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累計爲7000億美元,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佔比達到30%,自貿區港吸收外資佔比達到19%左右。

具體來看,從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利用外資結構、促進國際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7個方面,明確23項重點任務,提出具體舉措,其中包括,放寬重點領域准入門檻,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 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相關業務開放;穩步深化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放寬優質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條件。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介紹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利用外資發展的目標是:利用外資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利用外資大國地位穩固,利用外資結構持續優化,與對外投資、對外貿易、促進消費的聯動作用進一步加強,爲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聯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他表示,考慮到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吸收外資實現較快增長,預計全年吸收外資的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按美元計有望超過1600億美元,能夠實現全年“穩外資”目標。

“十四五”預期“穩”字當頭

作爲“十四五”的開局之年,2021年的經濟表現備受關注。

宗長青介紹,1-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59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6%;摺合1292.6億美元,同比增長25.2%,是近十年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考慮到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吸收外資實現較快增長,預計全年吸收外資的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按美元計有望超過1600億美元,能夠實現全年“穩外資”目標。

他指出,中國吸收外資仍有不少有利條件:一是全球跨國投資反彈。二是中國經濟發展持續穩定向好。三是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四是外商在華投資預期和信心持續穩定。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分析,中國吸收外資的高預期增長主要是率先管控疫情帶來的紅利,提前復工復產讓外資認識到了中國相對穩定和安全的營商環境。

商務部近期問卷調查顯示,3000多家重點外資企業中,93.3%的企業對未來發展前景持樂觀預期。美、歐、日等外國商會近期發佈的報告顯示,近三分之二的美資企業、59%的歐資企業和36.6%的日資企業計劃擴大在華投資。

白明指出,中國通過制度創新,不斷地擴大外商投資的市場準入範圍,全面落實外商投資企業准入負面清單,並且在落實外商投資法以及配套的政策法規方面形成了法治化營商環境。“即使在國際跨境投資大幅下滑的情況下,中國依然是吸引外資的重要目的地。”他說。

《規劃》中顯示,“十三五”時期,中國實際使用外資6989億美元,較“十二五”時期增長10.4%,五年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中國吸收外資金額佔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15 年的6.7%提升至2020年的14.9%。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規劃》中“十四五”時期預期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到7000億美元,年均1400億美元,接近2020年的實際,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在2025年佔比達到30%,相比2020年僅提升0.4個百分點。

在白明看來,要以穩字當頭、結構優化作爲利用外資的重中之重,外資目標的制定要留有餘地,不能滿打滿算。同時,外資受到的影響因素較爲複雜,整個國際市場的外資波動明顯大於外貿,因此難以對外資進行過高過快的預測,利用外資應當更重質量而非規模。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認爲,“十四五”時期的外資目標比較符合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未來外資發展的趨勢。一方面,由於全球經濟復甦還面臨着過多不穩定因素,全球價值鏈、供應鏈面臨重構,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寬鬆貨幣政策面臨調整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衝擊,對利用外資規模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跨國投資顯現反彈態勢。其中,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5%,這與中國情況大致相當。

趙萍表示,各國政府紛紛在利用外資方面都出臺了力度較大的政策,2020年世界各國出臺了107項利用外資的政策,其中75%以上都是支持利用外資的政策。因此各國之間在吸收外商投資上出現一定的競爭,外商投資增長目標趨緩。

進一步壓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

宗長青指出,此次專門編制發佈的《“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是商務部出臺的首份利用外資發展專項規劃。編制《規劃》,力爭在新發展階段更好利用外資,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對於“十四五”時期的主要任務,宗長青表示,《規劃》從7個方面明確了23項主要任務和具體舉措。

在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一是壓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二是放寬重點領域准入門檻;三是持續減少市場準入限制。

《規劃》指出,減少全國和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特別管理措施,持續推進製造業、服務業、農業擴大開放,逐步放寬外商投資股比限制,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

近年來,外資負面清單不斷“瘦身”,據商務部統計,中國全國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已縮短到33條,自貿試驗區縮短到30條,海南自貿港縮短到27條。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表示,隨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的不斷縮減,能開放的領域已基本覆蓋,未來進一步地擴大准入的空間較小。未來要將准入與準營相結合,將外商投資在經營管理以及在具體運作過程中遇到的“大門開,小門關”的狀況消除,使得外商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進一步地提升。

在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方面,一是優化利用外資產業結構;二是優化利用外資區域佈局;三是拓展利用外資國別地區來源。《規劃》提出,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佔比應從2020年的29.6%上升至2025年的30%。

在強化開放平臺功能方面,一是推動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二是助力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三是深入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四是推進國家級經開區創新提升;五是提升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平。

“十四五”時期利用外資主要預期性量化指標顯示,自貿區港吸收外資佔比應從2020年的17.9%增長到2025年的19%左右。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國家級經開區等吸收外商投資水平穩步提升,開放平臺輻射帶動效應持續放大。要求引導外商投資投向集成電路、數字經濟、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研發、現代物流等產業,推動高端高新產業外商投資集聚發展。

桑百川指出,自貿試驗區港具有明顯的外資聚集效應,主要是吸引國際領先企業,聚集高端要素,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在推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發展處於全國的領先地位,從而形成經濟發展極,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

趙萍表示,截至2020年,中國已經設立的前18家的自貿試驗區,其利用外資規模佔全國17.6%,進出口貿易規模佔全國14.7%。自貿試驗區在新一輪的制度創新過程當中,將會釋放更多的政策紅利,從而使得自貿試驗區繼續引領全國利用外資的規模。

在提升外商投資促進服務水平方面,一是健全外商投資公共服務體系;二是創新和優化招商引資方式;三是發揮投資促進合作機制作用。

在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方面,一是完善外商投資管理法律制度;二是健全外商投資監管體系;三是健全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在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方面,一是全面保障外商投資公平待遇;二是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三是完善服務保障機制。

在促進國際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一是構建新型國際經貿關係;二是加強國際投資議題交流合作;三是推進多雙邊投資協定談判。

桑百川表示,過去一段時期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爲了推動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如果中國能夠主動參與投資治理領域的新議題,利用各個多邊或雙邊平臺完善投資體制,有利於進一步增強外資企業的來華投資信心,幫助中國融入全球大市場。

(作者:繳翼飛,夏旭田 編輯:包芳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