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功勳兵器沐浴着戰爭的硝煙,經過戰火的洗禮,爲奪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它們見證着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以及背後那些動人的故事。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櫃中,志願軍第63軍第566團3連班長、“排雷英雄”姚顯儒使用的排雷鉗記錄了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

文物展示

姚顯儒使用的排雷鉗

1952年,《人民日報》刊登了講述“地雷大搬家”的文章《掃雷英雄姚顯儒》,作者李蕤在文章中寫道:他們黑夜爬到敵人的陣地上,起下他們的雷,就埋在他們的陣地上。雷還是他們的雷,但不同的是埋的地方變了,標記換了,安裝的方法變了。這樣,白天和黑夜,在敵人的陣地上,經常發生突然爆炸的響聲,這些他們自己製造、自己運來、自己埋在地下的殺人武器,炸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自己。

美軍在朝鮮戰場使用的地雷多種多樣,有方形雷、圓餅雷、碗形雷、瓦形雷、防步兵雷、防坦克雷,還有像我們在電影裏看到的腳一絆線就爆炸的平臺雷、跳一米高才爆炸的跳雷、綁在樹上手一攀着絆絲就炸的手攀雷、爆炸後把陣地照得雪亮的空中照明雷等,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聯合國軍”走到哪裏,地雷就埋到哪裏。這些雷成爲他們的“護身符”,但對志願軍卻形成了嚴重威脅。

而摧毀敵人這些“現代化技術裝備”的神祕武器,往往並不是什麼技術專家,卻是從沒學過地雷製造技術的普通戰士。姚顯儒就是這樣一位排雷專家。

姚顯儒,甘肅省靈臺縣人,自幼家境貧寒,沒有上過學,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後,擔任志願軍某部3連8班班長。

起雷英雄姚顯儒

1952年2月12日晚,雨雪交加,姚顯儒奉命帶領一個加強班到敵人前沿的遊動陣地去伏擊敵人,在159高地上整整埋伏了一夜,仍不見敵人蹤影。他叮囑戰士注意監視,自己前去觀察敵情。哪知剛剛爬到山腰,兩隻受驚的山羊便飛快地向山上跑去,接着“轟”的一聲,山羊被炸飛了。

姚顯儒想起連長曾說過,敵人在陣地前沿埋設了大量的地雷,以阻攔我軍的攻擊。姚顯儒想:我是黨員,不能讓這些地雷再傷害自己的戰友,影響戰鬥進程,一定要排除它。他決定帶一個戰士到敵人的雷區內,探究地雷的奧祕。

在一個生滿各種雜草和小樹的山坡上,姚顯儒剛剛邁過左腳,發現有一條細細的鐵絲攔住他的右腳。他左右一看,發覺在離身邊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方方的東西。他心裏想這就是地雷麼?於是立刻警覺起來,向後面的戰友擺擺手,輕聲說:“可能發現地雷了!你往後面站一站!”接着,他小心翼翼地順着綠色細鐵絲走了大約四五米,在一棵矮樹下,看到一個綠色的鐵盒子——地雷。他蹲下來,仔細研究地雷外部的構造和每一個零件。方方正正的雷身上,突出一塊銅錢大、一寸高的雷帽,綠色的絆雷絲,緊扣在雷帽上的一個鐵環上。

姚顯儒對身旁的戰士說:“你離遠些,仔細看我怎麼拆。如果我犧牲了,你要接受我的教訓,繼續努力,一定要把拆雷的方法找出來。”他盯着鐵環,心裏琢磨着,這一定是發火的地方,如果有人絆到雷絲,觸動它,地雷就會爆炸。應先剪斷鐵絲,只要它不受震動,地雷自然也就不會爆炸了。他用手把鐵絲輕輕釦住,用鋼鉗夾斷,然後把地雷搬到保險的地方——山頂上敵人挖的交通溝裏,開始拆卸。他先看看雷帽,發覺雷帽和雷身是個螺絲口,於是屏住氣,一手壓着雷身、一手慢慢轉動雷帽,把它擰下來。雷帽裏有彈簧和撞針,雷身裏有雷管和底火。他又仔細端詳雷管和雷身銜接的地方,試着拔了拔,拔不動,用手輕輕一擰,雷管擰下來了。他抱起雷身用力向外一拋,沒有爆炸,這才放下心來。此時儘管天氣很冷,可汗水還是溼透了他的內衣。

此後,姚顯儒和他手中的鋼鉗就開始忙了。他抓緊一切時間研究各種類型雷的拆法並教其他戰友拆雷。很快地,姚顯儒起雷的方法傳遍了各個單位。團裏、師裏,附近的友軍,都邀他傳授經驗。部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排雷運動,而且還掀起了“地雷大搬家”熱潮。在傳授和實習中,一批又一批排雷專家產生了。他們的技術經驗不斷發展,方法越幹越多,越幹越巧妙。排雷小組到敵人的前沿陣地,把敵人的地雷成堆地起出來,再悄悄埋設在敵人陣地的交通道路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短短几個月中,共起回地雷227個,破壞地雷300多個,給400多個地雷搬了家。

姚顯儒以勇敢和智慧創造出排雷經驗,帶動戰士破除敵人的地雷陣,爲反擊部隊掃清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榮立了一等功,並榮獲“二級排雷英雄”稱號。

反映姚顯儒光輝事蹟的連環畫《起雷英雄姚顯儒》

2002年,73歲的姚顯儒又回到部隊,向官兵講述當年在朝鮮戰場上開展“地雷大搬家”運動的驚險故事,鼓勵官兵探討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新途徑。他當年排雷使用的這把鋼鉗已成爲珍貴的文物陳列在軍事博物館裏,繼續向人們講述着這段“地雷大搬家”的感人經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