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禾

在股票投資中,許多投資者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將自己的頭寸,進行過於集中的配置。比如說,市場上白酒股票大漲,就買幾隻白酒股票;新能源行業受到政策利好,就買一堆新能源公司,如此等等。

這種不注重分散的投資方法,假使一旦押中了寶,自然是賺到盆滿鉢滿。但是,對於每一個押中寶的投資者來說,他的成功背後,都有許多個重倉押注其它頭寸結果卻失敗了的投資者,這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神話背後

有意思的是,在投資市場上,人們總是樂於宣傳成功者的故事,但是對失敗者的遭遇卻往往閉口不提。於是,當有100個投資者選擇重倉投資,而不是更爲科學的分散投資時,當只有2個人成功,但是剩下98個人失敗時,人們卻會更傾向於宣傳成功2個人的故事,卻把98個倒黴蛋的故事忘在腦後。

糟糕的是,當越來越多的人聽到這2個重倉投資成功者的故事以後,人們誤認爲投資就應該是全倉押寶幾隻股票:看看那些成功者!於是,他們開始學習這種近似賭博式的投資方法,而這會導致更大面積的投資災難。

在過去的證券營業部,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幾乎每個證券營業部,每年往往都有幾個投資者的業績特別好。在股票營業部還提供許多現場服務的年代(現在許多營業部只提供線上服務),人們在營業部交頭接耳,這幾個成功或者說幸運的人的投資故事,就會被廣爲流傳。而這些廣爲流傳的成功故事,往往伴隨着賬戶翻了幾倍的投資業績,這讓專業的機構投資產品,比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都顯得相形見絀。

那麼,爲什麼每個證券營業部,每年都會有幾個投資者的業績,會遠遠超過機構投資者呢?這是由於中小投資者往往更傾向於集中投資,而不是通過分散的形式進行組合投資,同時也沒有規則限制他們在每隻股票上不能買超過10%的倉位(而不少機構投資者會有此限制),這就導致了這些投資者的投資結果,差異非常巨大。

在一個營業部往往有上萬名投資者的情況下,每年都一定會有幾個幸運兒,取得超凡脫俗的業績。而人們往往會被這種業績所震驚,因此他們的故事就會在營業部大廳廣爲傳播。今天,隨着證券營業部現場大廳服務的越來越少見,這種“重倉集中投資取得高收益,從而被衆口相傳”的現象,已經很難在新式的證券營業部看到。但是在互聯網上,人們仍然在做着同樣的事情。

與傳奇故事所講述的相反,過於集中的投資不僅不能讓投資者取得概率上更高的收益,反而會大幅增加投資者可能遇到的風險。集中買幾隻股票,或者把資金都集中在一個方向上,這種賭博式的打法從來都不是專業投資所提倡的。適度的分散,永遠是絕大多數專業投資者會考慮的投資策略。

分散策略

那麼,投資者應當如何進行分散投資呢?我們需要從多個維度上進行頭寸的分散。

首先,我們需要按一個大的分類原則,把股票分成多個行業。不同的人用的行業分類法可能稍有不同,我自己喜歡用的是6大行業分類法:金融、科技、消費、醫療、資源、工業製造。根據國內著名價值投資機構睿遠基金公司的網站,睿遠基金則將股票分爲消費、醫藥、TMT(電信、媒體和科技)、週期、金融地產、先進製造這6個行業。而按照GICS(全球行業分類系統)的標準,股票則分爲11個大行業,包括基礎材料、消費者非必需品、消費者常用品、能源、金融、醫療保健、工業、信息技術、電信服務、公用事業、地產業。

其實,具體用哪個分類標準並不重要,只要能把不同行業性質的股票區分開即可。同時,行業分類又不可以做得太細緻,比如30個、甚至50個行業,這樣會導致分類過於零散。一般來說,把行業集中在5到10個,我覺得是比較恰當的。

在行業分類之上,投資者需要考慮一些其它的分類,比如A股、B股、港股的分類。儘管從最基本的價值投資原理來說,投資就是購買股權,所以本質上A、B、港股的股票,所包含的價值應該是一致的,彼此並不應該有區分。但是,由於各個市場參與主體、流動性等因素相差過大,比如在2000年,同時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平均價格比值甚至達到15倍之多,因此不過於集中在某一個市場上,尤其是流動性較差的B股和港股市場,仍然是有必要的。

在以上的頭寸分散之後,投資者還要注意,要儘量避免在一兩家公司上投入過重的倉位。一般來說,根據監管的要求,公募基金不可以在任何單一的股票上投入超過10%的倉位。而我自己習慣的股票投資倉位,往往也不會超過此數,多半在3%到5%左右,甚至更低,因此經常會同時投資幾十只股票。當然,對於單隻股票的倉位比重究竟多少合適,仍然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數字,並沒有一定的定論。

在決定投入每個股票的倉位比重時,投資者還要注意公司與公司之間的關聯關係。比如說,浦發銀行的大股東之一是中國移動平安銀行的大股東是中國平安,上海銀行的大股東之一是上港集團,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投資者同時買了兩家公司,那麼他實際上進行的分散程度,就會被這種企業之間的股權關係所降低。

投資誤區

但是,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雖然在股票投資中,分散非常重要,但是投資者又不應當“爲了分散而分散”。這裏,就讓我指出幾種錯誤的分散方法。

比如說,在2012年前後的小公司泡沫中,有的投資者爲了迎合大小市值公司股價的不同表現,刻意把自己的頭寸分散在大、小市值股票中,儘管小公司的股票性價比差得多。或者,在2020年的高估值股票泡沫中,因爲同樣的對股價的考慮原因,把頭寸平分在高估值與低估值股票中,儘管高估值股票的性價比更低。這些做法,本質上都會摧毀投資組合的價值,而不是在投資組合價值不變,或者幾乎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分散降低風險。

也就是說,在股票投資中,分散投資所應當遵循的原則,應該是在沒有降低,或者至少沒有顯著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價值的基礎上,儘量進行倉位的分散,以期在保持同樣的長期價值增長率的同時,儘量降低風險。反之,如果爲了降低風險,而進行了過度的分散,降低了投資組合的價值,就有點類似“買櫝還珠”了,是有些得不償失的。

當然,並不是每個價值投資者都一定需要分散投資,這其中最著名的反例,就是巴菲特的搭檔芒格。由於芒格閱讀量極其龐大,對商業社會的思考入木三分,因此他經常在仔細思考以後,進行非常集中的投資,單隻股票會佔投資組合的一半甚至更多,取得的長期業績也非常不錯。

但是,芒格這種集中投資是有基礎的:他對商業社會的思考甚至連巴菲特都自嘆不如。據說這兩個人在觀點發生衝突的時候,芒格經常對巴菲特說一句話來結束爭端:“你再仔細想想,你就會同意我的觀點,因爲你是個聰明人,而我是對的。”

有了這樣超強的商業洞察力,芒格纔可以放棄價值投資中重要的分散原則,走出自己獨特的投資之路。但是,捫心自問,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對商業做到如此精準、超前的判斷呢?而在波譎雲詭的投資與商業市場,投資管理中的分散原則,就可以在不明顯降低投資價值的前提下,爲大多數投資者提供更加優秀的保護。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