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试体育”迎来强监管 或将推进行业洗牌

本报记者 李媛 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要强化行业监管,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家长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科类校外培训受到压减,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需要重新审核登记。这一《通知》对于体育培训行业而言具有怎样的影响?“双减”政策落地后,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又将迎来怎样的“危”和“机”?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最近很关注中小学生在“双减”后的体育锻炼等问题。“我刚刚提交了一份关于‘双减’后切实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的建议,其中特别强调要定期检查中小学、幼儿园体育设施的安全、污染等指标,也呼吁加强中小学生、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体质锻炼,因为‘双减’后,很多家长确实在体育锻炼方面加大了投入,学校也有所重视,但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课后体育培训如何避免新一轮内卷,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技能的体育培训,应以发展学生兴趣为目标,而不是以功利的提分为目标。

“双减”后的体育培训市场“外热内冷”

“‘双减’后终于有时间报体能训练了,即使学习不错,体育不达标,中考也成问题。”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学六年级的黄乐天妈妈选择了在天坛体育中心培训孩子的体能,同时加强游泳等训练。她发现“双减”后,周围参加体育培训的孩子越来越多。“主要以体能为主,有些孩子的训练项目是有针对性的,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主要还是考虑中考体育成绩。”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体育培训报名相对火爆,相关机构也陆续涌现出来。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37万家艺术类培训相关企业、66万家体育运动类培训相关企业,其中有超8100家青少年体育培训相关企业。“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以上艺术、体育培训企业新增了3.3万余家,较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99%,已有超130余家青少年体育培训相关企业成立。

一位从事青少年网球培训的教练王晓(化名)告诉记者,“双减”后感觉学生数量在提升,训练的时间也在增加。“以前每周只有一个小时打球时间的学生,会在周中再约一节课,或周末两天分别约两个小时的课,家长说现在周末课少了,可以多打打球。”

一方面是学生端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机构的热情。体育培训作为非学科类培训,成为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的方向,也得到资本的“青睐”,随之也可能会出现“应试体育”的内卷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通知》有明确的针对性,而要促进体育培训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不但需要加强监管,更要求从业者不能再拿“应试”作为卖点,搞焦虑营销,增加学生的培训负担。

对于《通知》出台的背景,熊丙奇分析说,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进入体育培训等非学科培训领域,如果想做大体量,就得扩大市场。以体育中考为卖点进行营销,无疑是扩大培训市场需求的重要策略。随着各地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监管部门和社会舆论担心校外体育培训刺激“应试体育”并非没有道理。

一位从事青少年培训的知名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多家在线教育龙头也都在布局进军素质教育市场。新东方等头部学科培训机构也纷纷转型冲进体育赛道。资本也在观望,体育培训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

据创业最前线统计,在过去三年,资本对青少儿体育培训项目出手逐渐趋于谨慎,投融资事件数已从2018年的15起降至2020年的2起。不过,今年以来,青少儿体育培训行业的投资开始回暖,在过去的7个月里,共发生7起投融资事件,同比暴增6倍。

东方启明星体育教育创始人靳星表示,“整顿学科类培训机构也给体育培训带来了机会。政策导向下,关注孩子素质教育的家长增多,家庭可支配资金增加,孩子寒暑假、节假日、休息日的可支配时间增加,给体育培训带来了窗口期。同时,整顿造成K12人才溢出,尤其是运营、营销类人才,是对体培的升级和补充。”

但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也告诉记者,实际上,在体育培训尤其是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这几年可谓是“外热内冷”。“一方面,国家大政方针发展战略的实施及人民群众对于体育的投入,让投资体育基础设施的热情不减。另一方面,头部很多投资机构及培训机构还相对冷静。2014年到2018年是体育培训的投资热潮期,自疫情袭来后,一些俱乐部和机构存在卷款跑路现象。而‘双减’后,机构进入公立学校市场有一定的门槛。如此背景之下,很多投资人开始冷静,以至于‘双减’后对于体育培训的投入都很谨慎。”

而国家体育总局发声称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综合专家及业内人士的观点可见,所谓体育应试化,具体表现在一是围绕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或者培训,考什么就学什么,以及机构围绕体考项目进行焦虑营销;二是时间上的突击培训,应试化忽略了过程化的评估和考核,不注重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的表现,引发一些期待短期速成或者阶段性提升的现象。这是违背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初衷的。

体育培训合规遇挑战

记者发现,很多家长在报名体育培训机构时,并不太关注教练的资质。“不同于学科类培训,很多体育培训机构的门口都会贴着教练员的各种履历、资质。”黄乐天妈妈表示:“就看看老师是不是正规院校运动队出来的就行,没有学科老师那么仔细遴选。”

北京市通州区小学体育老师王晓告诉记者,在体育培训行业,教练或老师的资质最明显的指标一般是指国家运动员级别,如果是国家二级运动员,说明教练已经在中上等水平,不同运动项目也会有自己的国际、国内等资格认证。“至于教师证,只有当老师的才会有,一般的校外培训机构对教练并没有硬性要求。”

而对于体育培训机构的资质,靳星告诉记者,目前广东和重庆的“双减”文件已经要求非学科类机构也要办学许可证,其他省份虽然还没说,但行业未来提质升级时,资质不全的机构一定最先被淘汰。

《通知》指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校、学校体育社团等均属于课外体育培训主体规范行动范畴。各地体育部门将配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监管预付费和招生行为,加快出台规范促进体育培训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开展课外体育培训行业安全督导与检查,堵塞安全管理漏洞,对被投诉的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及时曝光并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国双律师事务所主任郝琨表示,体育培训领域还存在一些机构法律法规的培训问题,要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学习及落实,在机构内部形成全员、体系性学习。比如民法典中关于侵权、体育场馆经营者责任等内容的相关规定,能够推进自身经营过程中风险提示、安全保障、事故预案等相关风险制度的建设及完善。

郝琨强调,规范的机构一定要在制度建设、风险防范、争议解决等方面合规,未来的合规管理对于体育培训机构也是很大的挑战。

毫无疑问,体育培训下一步将走向规范化,行业的经营准入门槛和合规成本一定会提高。

“对预付费的监管可以减少体育培训机构卷款跑路乱象,维护消费者权益,但也对体育培训机构现金流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靳星注意到,《通知》里说要支持体校教练员参与提供课外体育培训服务,要加快健全体育赛事活动、教练员及运动项目培训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并根据体育培训行业发展需要,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畅通参加培训渠道。这背后反映的是体育培训教练员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的大量缺口及行业服务标准缺失的问题。

靳星表示,一是要引导体校教练员参与进来;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对教练员队伍进行提质充量。未来头部体培机构需要承担起更多的体育职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一位多年从事校外体育培训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强监管袭来,体育培训机构也面临多方挑战。“比如对预付费的监管,目前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一旦资金监管落地,可能会有机构崩盘。此外,随着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办学资质、从业者资质的提高,会清理出一部分资质不全的机构,但也反映了当前体育培训优质人才和产品的供给无法匹配迅速扩展的需求问题。”

此外,该业内人士指出,疫情反复对于以开展线下业务为主的体育培训行业也是一个挑战。受“双减”政策的影响,学科类培训时间大幅压缩到放学后至晚上9点前。很多家长选择把周中的时间留给学科培训,把体育培训时间集中在周末,这对于体育培训机构的运营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根据教育部指示,中考体育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不会突然把体育成绩拉满,而是逐年提高,让学生和学校都有一个缓冲的时间。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文章